3.选用成语格言、名言佳句、史实典故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政治理论”考研命题的又一特点。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成语格言、名言佳句、史实典故则是凝练隽永的,前者为“俗”,后者为“雅”,雅俗并济,各显特色。成语格言、名言佳句、史实典故以浓缩的形式积淀了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便于口传心授,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和传承功能,因此,选择其中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成分作为命题的材料,不仅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这些年来考研试卷中这类题目的闪亮出现,给考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比如鲁迅评《三国演义》,“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搬运夫和哲学家,孙中山的“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九方皋找马与伯乐之子“按图索骥”,闻一多的一道算术题,“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许衡“义不摘梨”,“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等等。其中,“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句名言,讲的是人的认识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眼睛这一视觉器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有这个意思。但是,眼睛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可能会因假象而产生错觉,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
**上述名言正是强调了理性对于感性的重要作用,所以有其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当然,也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否定感性的作用,应该全面地把握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
**有关伯乐相马的故事,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但伯乐的可贵之处,不仅是精于相马,更是善于识人。相传,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并没有推荐熟读他的《相马经》的儿子,而是举荐了同他一块担柴挑菜的九方皋。果然,九方皋不负重托,找到了千里马,而伯乐之子则徒有其表,找来的却是一只癞蛤蟆。实际的结果,反差如此之大,其中的缘由何在?有什么教益可取?很值得我们深究。
2003年的哲学分析题就是以此为材料设计的。该题的特点:
**一是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哲学思维方法问题。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道题把内容聚焦于思维方法,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体现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应有学风。
**二是在材料的使用上,选择了两则材料,分别是九方皋怎样找马和伯乐之子如何找马,两则材料一正一反,主题集中,十分鲜明。
**三是在对问题的设置上,围绕思维方法这一主题,紧密结合九方皋、伯乐之子以及伯乐三个人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问题:九方皋找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伯乐认为九方皋相马的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三个问题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引导我们不断深化对思维方法的理解。
**九方皋相马的成功与伯乐之子找马的失败,生动地说明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一个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天机”:“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也就是区分精粗、真伪、表里、内外以及主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从而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另一个是尽管熟读了《相马经》,但把它当做教条,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按图索骥”,必然事与愿违,直至闹出大笑话。不仅如此,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对于从事任何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伯乐所说的“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这正是我们从九方皋相马的方法中所获得的最大启示。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还体现在它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2005年的一道辨析题引用了元代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该故事说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围绕“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的问题进行辨析。
**解析这道题,首先要认清“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问题,因而要对价值的内涵和特点加以界定;其次,由于价值不仅具有客观性,更具有主体性,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因而作为主体的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会对同一事物的价值作出不同的评价和选择,显示出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许衡与同行众人面对道旁的梨该不该摘的不同表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再次,人们面对价值问题作出不同的选择,虽然各有其根据,有的还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乃至必要性,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看来,价值虽然是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但它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最后,许衡面对众人都争着摘梨吃解渴,他不为所动,坚守“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的价值信念,正是他“心中有主”即他心中所确立的价值标准和尺度的必然选择。可见,本题通过对一个历史故事的辨析,不仅能够较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