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春燕 刘敬奇
随着古筝曲《冷清秋》一指拨弦,姜雄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站在演奏厅外,一种成功交接了使命与责任的复杂情绪,瞬间涌上心头。
11月末一个周六的傍晚,雾霾重重地伏在北京上空。不到7点,姜雄就已经等候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的大厅门口。“您是来看环保音乐会吗?请上7楼。”他只穿了一件毛衣,虽然外面已经零下3度,但他心中却燃着一方暖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不顾雾霾、不惧严寒,从温暖的家中出发,汇聚在这个小小的演奏厅里。几乎每位聆听者,都带了孩子前来。当他们迈进神圣的音乐殿堂时,最顽皮的孩子也安静了。说来也奇怪,这里并无“禁止喧哗”的标语,但肃穆的环境、柔和的橘色灯光、打着领带身着演出服的演员,这些无言的艺术元素,像一股清泉,带给人们宁静、高雅和情调。
这是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在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指导的第二场环保主题音乐会。环境文化季连续开展了12年,中央音乐学院于去年加入。虽是后起之秀,却潜力巨大。用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社会活动部主任龙艳的话来说:“他们能够想到把音乐作为一种载体来诠释环保的理念,做得太棒了!”
创始人
姜雄已经毕业了,但实际上还操心着社团的事。他称自己是“好事者”。2015年4月,已经大四的他担任了学校社团联合会筹建组成员和对外联络人。在一个微信群里,他看到了北京林业大学同学转发的一则培训招募——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的“首都高校环保社团能力建设培训活动”。他果断填写了资料,并参加了这次专门针对大学社团如何开展环保活动的指导培训。4月完成培训,4月22日经学校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类高校环保社团——环保先锋队,同年9月带领环保先锋队举办第一场环保音乐会。
姜雄说:“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做环保音乐会。甚至在我们第一次招新的时候,学生会的其他成员还问我们是不是捡垃圾的,也有人问我们去哪捐衣服。”啼笑皆非背后,是对各种质疑声音的无奈。幸亏市环保宣传中心的老师和姜雄不断地沟通、探讨,最后找到了环保音乐这条道路。
“环保和音乐是相通的”,姜雄解释说,“音乐讲究和谐,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说的阴阳。环境保护强调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和环境彼此和谐。”姜雄表示,在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的指导下,环保的种子播撒在青年人心中,也为他们有所作为提供了动力。“宣传中心像创业导师,音乐学院像孵化器。” 姜雄笑着说。
传承者
姜雄毕业了,谁来接班、继续践行环保先锋队的文化传播使命?他把这一棒递给了洪岳。洪岳,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虽然他和姜雄所学专业不同,但他们的想法总是能不谋而和。他能带领环保先锋队,擦出更亮的火花吗?
能。
11月末的音乐会,洪岳作为社团负责人,全盘操作了所有流程。一场音乐会,包括前期策划、宣传团队以及音乐会演职人员在内的40人,几乎囊括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所有系别,如作曲系、音乐学系、管弦系、钢琴系、民乐系、音乐教育学院以及声乐歌剧系。
洪岳说:“能邀请到这么多人参与,实属不易。学校本身课业丰富,大家在完成课程的同时,要保证大量的练琴时间。一部分专业突出的人才,还有校内外演出的各类实践。”
舞台上的表演者,琴艺精湛。张婉嫕,2009年以全优的文化和专业成绩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曾获得过首届亚洲“华夏民族器乐大奖赛”总决赛琵琶少年组金奖、首届“敦煌杯”全国青少年琵琶大赛少年专业组银奖等奖项。山布音,蒙古族,自幼学习马头琴演奏,2014年师从蒙古族青年呼麦艺术家……每一个表演者,都身怀绝技,让观众沉醉在高品质的音乐之中。
用音乐拉近与环保的距离
这是一场音乐会,却又在鼓点之间传达了另外的信息。
整场演出分秋、冬、春、夏4个篇章。由声乐歌剧系李舒逸主持,洪岳则在曲目间隙对演员进行采访,同时和观众进行环境科学知识问答互动。
秋,温婉如水、清冷高远。演奏曲目精选了《远清秋》、《弹词韵》、《敦煌》这3首民族乐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当人们还沉浸在《弹词韵》中细腻婉约的江南风情时,一段抒发塞外豪情的音乐喷薄而出,动情真切地跃然弦上,《敦煌》之美行云流水地铺陈开来。
演出《敦煌》前,女主持人婀娜地走上台,牵着一个不到5岁的小男孩。他叫乐皓斐然,是作曲系博士宋娟的孩子。“然然,你去过敦煌吗?你知道月牙泉以前是怎样的吗?现在它又变成什么形状了?”观众在敦煌环境变迁的互动问答中,为当地生态环境现状而扼腕叹息。
冬,朔风凛冽、寒气逼人。一串钢琴音符婉转而出,那是城市生活的枯燥和忧虑,如同雾霾笼罩上空,人们的心情也忧郁起来。马头琴声从遥远的草原传来,仿佛一位不忘初心的赤子正遥望着家乡的蓝天白云。忽然,天也蓝了,云也近了。一串串活泼的音符奔腾在辽阔的天地之间。就在人们沉浸在愉快地旋律中,一连串不和谐的和弦硬生生地拉出听众的思绪,原来这一切都不过是梦一场。
《梦回草原》是音乐教育系的宁龙和蒙古族小伙山布音为环保音乐会特地创作的。洪岳向听众介绍了曲子的创作过程,并现场采访了两位创作者。山布音说:“我从草原来到城市,想念家乡的天高云阔。我们在作曲创作时,把对美好环境的畅想融入乐曲中,希望经过努力能把梦想变成现实。”
山布音在演奏马头琴的同时,还唱起了呼麦,这一蒙古族独有的声乐表演艺术把听众瞬间带入了宽广的草原。就在大家还意犹未尽时,两位手持长号、面戴口罩的同学从观众席走上舞台,大家哄然一笑。这是音乐会特别策划的一个细节,因为吹奏管乐需要深呼吸和充沛的肺活量。这个设计意在提醒大家: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拥有清洁的空气是多么重要。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采访、互动、科普,人们于春风化雨的无形教育中对美好环境充满向往。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作为自己的目的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这与中央音乐学院环保先锋队的理念一致。而在姜雄看来,音乐也是环保的同盟军,喜欢音乐的人往往遵循一种有格调的生活。环保是一种低碳绿色的生活,两者兼为高雅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环保公益事业,目的就是为了还给孩子们一片蓝天。同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洪岳则强调,音乐能作用于人的情绪,通过旋律高低、声音强弱、节奏变化,充分地调动人的情感,把人所有的情感都聚集起来,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想像,实现精神生活的享受。
未来,他们想把环保和音乐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内首家音乐艺术类高校环保社团,用专业优势来拉近社会大众和环保事业的距离,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以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通过传播音乐与自然的“美感”,使听者态度娴雅、神思清爽、陶冶性情,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