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超八成的认同感从何而来?

Eedu.org.cn 作者:闫海超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9
摘要: 环境治理成效需要贴近公众感受,“空气质量好转”的一个重要表现,往往是以数据来说话。

闫海超

环保工作的重要成效是获得公众的认可。如今,对大气治理的成效,公众已经开始买账。

近日,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对3000名18岁~7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了民意调查,其中,北京、天津及河北各1000名。在关注环保领域的居民中,80.8%的居民认为突出成果是“空气质量好转”。

“超过八成”,高数字的比例,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认同与支持;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大气污染治理真抓实干,其成效已经开始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环境治理成效需要贴近公众感受

“空气质量好转”的一个重要表现,往往是以数据来说话。

从京津冀开始协同治污的近几年来看,2014年我国专门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2015年颁布实施《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选取这两年为时间节点观察:2014年和2015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分别为42.8%、52.4%,同比分别提高5.3%、9.6%;PM2.5年均浓度则分别为93μg/m3、77.1μg/m3;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158μg/m3、132.2μg/m3。

通过比较这一组数字,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区域间优良天数在不断增加,污染物浓度在不断下降,空气质量好转的趋势日渐明显。

而环境保护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也再次印证了这样的结论:今年1月~10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1.2%,同比提高6.9%;PM2.5浓度为59μg/m3,同比下降14.5%;PM10浓度为77μg/m3,同比下降9.4%。

对于这样一种趋势, 身处其中的公众,其自身感受也在随之发生着不小的变化。

回顾2014年,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有关机构及专家,进行了“2014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之“京津冀居民生态感受调查”。调查活动以100分为满分,筛选京津冀地区居住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居民从生态环境、宜居程度和空气质量3个方面进行打分,结果空气质量指数得分最低,只有44.6分。

从2014年到2016年,仅仅时隔两年,“超四成”变成了“超八成”,整整提高一倍。可以说,如果不是切实感受到空气质量的改善,单凭环保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公众的认同感不可能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质的改变还在于区域协同治污做到了以公众切身感受为出发点,真抓实干。这种改变不仅使环保部门摆脱了人们对监测数据与公众实际感受脱钩的诟病,同时也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环保工作重点:以环境质量为核心贯穿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抓出一批实实在在的环境治理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真切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协同治污重在一体化联动

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京津冀地区在协同治污的过程中,除了将治污措施升级加码以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协同治污以来的不断探索与创造,尤其是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的建立。

目前来看,京津冀13个城市对空气质量可以做到统一预报、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共同应急联动,实现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制度化运行,针对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多次组织实施了应急联动;区域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北京南四区和河北保定、廊坊等地的监测站点已经多达1400多个;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并上线试运行,实现了区域各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展、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信息共享。

2015年,北京市与保定市、廊坊市,天津市与唐山市、沧州市分别建立了大气污染治理结对合作工作机制,签订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京津冀环境执法与环境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制度也于2015年正式建立,区域联动执法机制初步形成。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举措的充分运用与发挥,使得京津冀区域间大气污染治理在执法、督查、问责方面变得更加有力、有效。

对于空气治理三大重点区域之一的京津冀,一部分人群带来的“超八成”空气质量改善认可率,给了当前的环保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

但也要清楚地看到,近年来,我国污染物排放虽然得到一定控制,污染程度不断下降,然而相比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为了缩短这样的差距,让公众真正享有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需超过80%。这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大部分城市需要基本实现日均值达标。

面对如此高的达标率,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有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空气治理三大重点区域中,只有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超过了80%,达到89.2%,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为72.1%,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仅为52.4%。

这样的现实条件下,“80%”的目标究竟能不能完成?实践起来难度有多大?

对此,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指出,从目前的空气质量水平来看,5年后要想实现优良率80%的目标,难度不小。他认为,空气质量好的城市未来改善的幅度会很小,而污染集中的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经过2013年、2014年和2015年3年的治理,治理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也明确表示,实现80%的目标,一方面需要空气质量比较好的城市继续保持,达标比例保持在80%以上,甚至90%以上;另一方面需要空气质量比较差的城市迎头赶上,提高达标率。

一方面是严峻的环境形势需要面对,一方面是既定的高指标任务需要完成。接下来,大气污染治理需持续攻坚,协同控制,把责任细化落实到各级政府,具体落实到每一年。

而对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需要做到的是,在各自的范围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定达标计划,落实责任,强化治污措施,并以公众的实际感受作为空气质量考核的依据和治理目标。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