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治藻十年,巢湖畔重现戏水的幸福

Eedu.org.cn 作者:文雯 潘骞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0/5
摘要: 今年5月起,合肥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就开始沿巢湖巡查,确保藻情不反弹,保障巢湖水环境安全。“每年的巡查工作要持续到11月。”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巢湖边巡查的陈巍被晒得黝黑,而在他身后,是阳光下湖光潋滟的巢湖。

本报记者 文雯 潘骞

“今年巢湖蓝藻水华控制情况整体较好,没有大规模暴发。”安徽省合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水环境与生态保护执法大队主任陈巍说。

今年5月起,合肥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就开始沿巢湖巡查,确保藻情不反弹,保障巢湖水环境安全。“每年的巡查工作要持续到11月。”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巢湖边巡查的陈巍被晒得黝黑,而在他身后,是阳光下湖光潋滟的巢湖。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巢湖,合肥市的这张名片,在众人的努力下,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制度化: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湖区管理

周末的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不少游人带着孩子在湖边戏水玩耍。市民李健感慨说:“今年这么热的天,在湖边都闻不到臭味。感谢。”

一句感谢,流露出共享巢湖治理成果的幸福。

为护好合肥市这张名片,巢湖蓝藻治理走过了11年。11年来,巢湖水质发生了明显改善,全湖平均水质保持Ⅳ类,国考断面全面达标;出湖水质保持优良,巢湖水每年通过裕溪河流入长江约40亿立方米,近年来稳定保持Ⅱ类,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

蓝藻大规模暴发一直是巢湖的痼疾。为实现巢湖水质持续改善,合肥市建立了巢湖蓝藻防控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三级网格化打捞防控责任体系,一级网格5个、二级网格18个、三级网格65个,明确各网格负责人员。

合肥市设置3个市级督查组,由省巢湖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人员组成。蓝藻应急防控期间每周组织一次暗访,重点检查现场巡查打捞工作组织情况、蓝藻防控设施落实情况及相关日志台账资料;水华橙色、红色预警期间,督查组全天候驻点监督。

合肥市包河区还编印《蓝藻打捞工作手册》,开展人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肥东县建立县直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分别由生态环境、住建、水务等6个部门包联环湖6个社区。肥西县引进两家专业公司运维蓝藻打捞设施,公司储备了一批应急打捞设备和人员,随时调用。

今夏,巢湖管理部门在湖边增设了清除蓝藻设备,沿湖加强管理。合肥市奖补2000万元专项资金,提升改造环湖5个(县)市区蓝藻打捞防控能力,全市构建了以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和藻水分离站为重点,蓝藻磁捕船为配套,蓝藻围隔、推流器等为基础的巢湖蓝藻水华应急处置设施体系。

“过去实施‘人海战术’,每天出动百余只船、千余人打捞蓝藻。”时任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贾良清说,“现在综合运用科技、生态、工程等措施防治蓝藻,已建成藻水分离站5座、蓝藻深井处理装置3座,配备蓝藻磁捕船4艘、推流器等控藻设施300余套。”

通过治理,近两年巢湖水华面积有所缩减、次数有所下降。陈巍说,特别是2021年,湖区共监测到蓝藻水华29次,累计面积达2412.245平方公里;与2020年同期相比,水华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减少42.0%、20.0%。“截至今年7月中下旬,巢湖无明显水华,与去年相比,首次发现大规模蓝藻水华的时间推迟了47天。”

精准化:紧盯巢湖污染源,筑牢生态屏障

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合肥从滨湖时代迈入环湖时代。作为权责清晰明确的治理主体,合肥市委、市政府清晰地认识到,巢湖污染,问题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必须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坚持“四源同治”,实施“碧水”治理工程。

整治点源污染。开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行动,目前,全市城区已建成污水排水管网3148.6km,城市污水处理厂25座,日处理量达292万吨;加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扩建满负荷运行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市85个乡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出水标准达一级A以上,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全面提升。

整治线源污染。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南淝河、兆河等入湖河道及支流52条,总长820km,重点治理4条入湖重污染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坚持以河保湖,全面推进白石天河、兆河等清水型河流保护性治理,杭埠河等清水河流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

整治面源污染。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技术应用17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2021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内养殖场全部“清零”;持续推进“三大革命”,全市1.8万个自然村日常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整治内源污染。沿湖共建成藻水分离站5座,配备磁捕船及浅水区辅助打捞船只206艘等。持续推进巢湖禁捕和增殖放流,取缔拆解5223艘“三无”船舶。

2012年,合肥市开始持续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期至六期工程,巢湖进入综合治理新阶段。

筑牢生态屏障,推进环湖生态修复。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核心问题,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为重点,全面建成10处湿地,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投资约95亿元。

十大湿地蓄洪量达2.3亿立方米,年净化巢湖水体能力达两亿立方米,有效发挥了入湖污染物拦截净化作用。同时,环湖生态林建设积极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开展,巢湖生态屏障全面形成。

如今,巢湖十大湿地串珠成链,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筑起了保护巢湖的天然生态屏障。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已达381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及世界级极危物种黄胸鹀重现巢湖。

科学化:科技赋能治理巢湖,预警预报未雨绸缪

位于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次入口围堰周围,新建的深井控藻平台正在工作。这个深井加压控藻平台由深潜式高压控藻设备、可升降式操作平台、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器、钢结构走道、水上配套蓝藻导流围隔等设备组成,日处理藻水达10万立方米,1度电可处理200立方米—300立方米藻水,可高效率抑制蓝藻的生长活性,从而能够就地快速“控藻”,防止蓝藻大面积繁殖。

在现场,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合肥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明烛介绍,这种深藏于水下超过70米的高压深井,对吸入的蓝藻细胞内气囊结构产生0.5Mpa—0.7Mpa的压力,使其瘪塌,蓝藻细胞无法上浮而沉底,简单说,就是让它们深陷湖底无法产生光合作用,死亡分解后被水生物净化。

目前,加上已试运行的合肥滨湖森林公园次入口平台,合肥市包河区已拥有丙子河围堰外层、岸上草原等共4座深井控藻平台。未来,日处理蓝藻能力可达到约40万立方米。

科技支撑赋能,强化巢湖“三化”监管。合肥市加快“数字巢湖”建设,集成水质、水文、气象、污染源等大数据,初步实现巢湖入湖河流污染物总量、污染结构、时空分布、入河贡献、超标指标和责任主体‘六个识别’,构建巢湖流域综合信息平台,助力精准治理。构建“生态云”大数据平台,投运巢湖流域98座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接入2.5亿条海量环境数据,所有监测数据、监控画面“一屏集成”“一图显示”,构建巢湖监测“数字大脑”。构建巢湖流域省、市、县、乡镇四级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

推进湖泊水污染治理、耕地及生态修复领域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应用水污染预警溯源、蓝藻水华防控等技术,让巢湖成为湖泊治理新技术的“应用场”。

建设巢湖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超级站,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质量影响动态评估,逐步提升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可测、可建、可管、可控的智能化治理水平。

强化蓝藻藻情预警预报。合肥市依托“数字巢湖”,建立藻密度监测系统,完善蓝藻预报模型,每日发布蓝藻日报。根据蓝藻暴发程度,从轻至重依次分为蓝、黄、橙、红4个预警等级,环湖县(市)区根据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等级的打捞工作。

悠悠十载治巢路,如今,明代文人叶善守诗中所描绘的“日暮碧空流,湖光净如濯”的美景已然重现。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