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 ![]() ![]() |
|
||||||||
城市河流治理的“经济账”该怎么算? | ||||||||
作者:万建民 …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3 | ||||||||
开发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几年普陀区城市面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苏州河沿岸。”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陆月星告诉记者。在老上海人的眼中,普陀区是“又破又大”,这里的旧厂房、旧仓库最密集,上海最有名的棚户区谭子湾和潘家湾就在这里。不过,这几年普陀区快速推进苏州河沿岸开发,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远两湾城的示范之下,苏州河沿岸的房地产开发也是一路飘红。“上海花城”、虹桥河滨花园、“大家源”新城、华航小区、华阳公寓、“上海知音”、“水岸名地”、“水岸豪庭”、“半岛花园”……苏州河沿岸新开的楼盘一个接着一个,而且开一个火一个。 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快速推进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苏州河边走不通了,许多地段的河滨通道成了那些亲水小区的“私家花园”;二是坐船行驶在苏州河上,沿岸高楼鳞次栉比,仿佛行驶在险峻的峡谷之中。有风的时候,风在30多层的高楼之间穿行,不断受到挤压,越刮越猛。 和上海一样,许多城市随着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河沿岸的房地产项目借着“亲水住宅”的概念迅速升温。在南昌,邻水而居已经成了市民们近年来的居住时尚。改造前的青山湖,房子卖到一平方米六七百元都没人买,改造后涨至每平方米3000多元,还很紧俏。水景活了一方宝地,精明的房地产商则纷纷把“水文章”做得妙趣横生。 一方面,这很快改善了河流沿岸的城市景观,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城市河流被星罗棋布的楼盘所包围,从“城市的河流”变成了“小区的河流”。河水变清了,沿岸变漂亮了,可人们感觉河流离自己反而远了。 这正是许多城市在河流治理开发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由于河道治理之初的破败景象与快速发展的城市面貌极不相符,许多地方急于改变环境,过度追求河流开发的速度,而忽视了建设与河流的和谐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城市已经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并开始着手加以解决。朱锡培告诉记者,2003年,上海市出台《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对苏州河沿岸新建楼房的容积率、建筑离河的距离等作出了严格的规范。过去旧区改造,国家规定新建楼房的容积率住宅不能大于4,公共建筑物不能大于8。《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则规定苏州河沿岸的住宅容积率不能超过2.5,公共建筑物的容积率不能超过4,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问题是很多项目在这个规划出台之前就已经批准立项甚至开工了,怎么办?“我们一直与开发商谈判,要求他们按照双增双减的新要求做,双增就是增加公共环境,增加绿化,双减就是减高度,减面积。”普陀区规划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苏州河沿岸的退建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毕竟有些项目已经建成,不容易再改变了,新建项目就好多了。我想今后苏州河沿岸的建筑,也会体现我们在认识上历史变迁的过程。”陆月星说。 城市功能演绎“因水而变” 河流是有生命的,每一条城市河流都流淌着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已经融入到城市的个性当中。 “在治理河流的时候,我们不仅不能把这些故事湮没,而且要创造新的故事,为河流增添新的风采。到时候人们坐船走在河上,看到的是旖旎的景观风光,听到的是一个个彰显这座城市、这条河流性格的故事。”陆月星对苏州河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陆月星看来,依靠开发房地产项目等来改变城市面貌,只是城市河流开发的最初级的阶段,“做足水文章”远不只这么简单。 首先是要传承城市河流的文脉。 早期大城市的起源往往在大江大河的交汇处,也因此,城市河流往往记录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以苏州河为例,现代工业文明的变迁就在两岸积淀了丰富的文脉。近代工业中很多“第一”正是在苏州河沿岸写下的:大隆机器制造厂、荣氏面粉厂、国内最早的纺织工厂、上海啤酒厂、印钞厂、造币厂等等,这些记录中国近代工业变迁的老工厂都分布在苏州河沿岸,如何充分地发掘、利用、弘扬这些文脉,是苏州河开发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的设想,是要把苏州河沿岸塑造成一个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河滨生态景观走廊。”陆月星介绍说,这包括加强沿线绿地建设,开放滨河空间;合理控制沿岸建筑高度,保护沿岸历史文化建筑;完善地区交通组织;改造老式防汛墙,建造新的亲水岸线等。届时,上海造币博物馆、上海印钞博物馆、上海印刷博物馆、元代水工遗址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苏州河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将集中继承和展示苏州河的历史文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黄润发自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北京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项目始,一直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对水源保护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水是文化的载体。城市河流哺育了灿烂的城市文明。河流治理,不仅要实现其水利功能,发掘其经济功能,更要开发其文化功能。让河流文化得以延续,是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发挥,并实现了“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实践证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能够统一的,是相得益彰的。 其次,如何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开发新的城市功能,才是“做足水文章”的点睛之笔。既然城市的兴起往往和水有关,也正是水的功能的变化,导致了城市滨河地段的衰落,而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水的功能又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能否为滨河地段重新崛起带来新的机遇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交通体系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中,城市河流的功能已经不再主要表现为航道运输,而主要表现在生态休闲方面。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亲水”是个多么稀缺的资源。 “原来利用‘亲水’概念的主要是房地产住宅开发,现在我们根据上海市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带的规划目标,作出了一些调整。一是在‘亲水’区发展文化产业;二是原来在苏州河边的仓库里形成了艺术家聚集的历史,我们准备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对周边环境进行统一改造,发展创意产业;三是利用苏州河沿线目前最完整的一块土地,打造长风生态商务区。”陆月星介绍说。 在《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长风生态商务区已经与陆家嘴、徐家汇等地区一起被列为上海首批重点推进的九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但与其他地区不同,长风生态商务区将凸显苏州河特色:在这片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苏州河岸线就长达2.7公里,普陀区规划时要求建筑沿河岸退后80到120米,规划公共绿地50公顷,总体绿化率超过60%,综合容积率仅1.5。 陆月星对“生态”的含义界定得更加宽泛————不仅是自然生态,还有人文生态和经济生态。“因为有了苏州河,长风生态商务区将实现历史与现代、建筑与文化、功能与品位交相辉映,文化特色鲜明,和其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区别开来。”他说,普陀区历史上因为苏州河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现在,随着对“水”的功能的重新定位,这一地区将从工业聚集区向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转变。 河流治理,为改变“水”的功能提供了可能,而这种改变又为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笔大的“经济账”。回过头去看,“钱从哪里来”只是河流治理的小“经济账”。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这是城市河流治理应该秉承的一个理念。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经济形势虽好 还需注重节能环 发展海河经济系列报道之一: 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 评论:寻求环保治理方式的“ 期盼环保“扭亏为盈”[经济参 上半年GDP增长14% 创新成浦东 生态保护应启动经济杠杆 祝 注重对河流的科学治理着力改 洛南力促农村经济全面突破发 洛南力促农村经济全面突破发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