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 ![]() ![]() |
|
||||||||
社会消费环节资源利用率低下值得警惕 | ||||||||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金融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5 | ||||||||
公共消费支出快速增加,政府公共消费存在浪费问题。近年来行政管理费支出上升得比较快,政府的消费也有增加。在行政管理费中除了工资和福利支出外,有一部分用于办公费用的支出,这部分支出的使用效率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据估计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在建立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理应率先垂范,但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定额管理以及“公家的消费都正当”等错误观念,当前政府机构中的资源管理机制缺失、资源浪费现象惊人,已成为资源节约利用的一大薄弱环节。 暴富阶层的过度挥霍。古今中外,人们崇尚节俭的美德,鞭笞挥金如土之风,奢侈浪费从没有被当作一种文化来推崇。所谓“为富不仁”是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但是我国目前还存在着暴富阶层的过度挥霍现象。此外,透支提前消费奢侈品等炫耀性消费行为也可能造成资源的低利用效率。 从六方面入手提高消费环节资源利用率,建设节约型社会 前已述及,我国社会消费环节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和低效率利用现象,但此问题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调整的过程。提高消费环节中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也需要从改变消费理念、形成良好的消费文化、理顺分配机制、支持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着手。 严格控制政府消费,提高政府等公共机关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机构率先开展节约行动。针对政府机关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问题,首先是要严格政府消费支出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乱消费、乱支出;其次要制定办公场所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第三要提高政府机构公务人员的节约意识,培养他们的节能习惯;第四要加强办公场所的节能技术改造,施行节能智能化管理。 大力提倡“适度消费”的新消费运动。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社会中,一定要调整消费结构,大力提倡和宣传“适度消费”的新消费运动,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节约的意识,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涉及建设、开发等多个部门和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节能技术产品等多方面,要积极配合《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认真做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宣传、实施及监督工作,重点做好开发单位、建设业主以及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的节能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严把设计关,夯实建筑节能基础,积极引导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促进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 建立高累进的消费税。当前虽然已经调整了消费税的征收,但为了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一是将高档住房、私人飞机、高档家具、游艇等高档奢侈品纳入征税范围;其次是征收高额累进税;三是将征税环节由向生产者征收,改为销售环节向消费者征收。 保持灵活的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在由政府控制或者决定的条件下,一方面要保持公用产品价格的灵活性,诸如电力、水、天然气、热力等公用产品的价格要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形势,可以在保持生命线价格的前提下,推行累进的公用产品价格体系,以便理顺资源价格体系,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在公用事业产品行业内引入竞争,打破垄断,提高公用事业的效率。从制度建设上看,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监管体系,通过有效的价格监管提高资源性公用产品的利用效率。 完善废品回收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处理效率。发展物资回收行业有利于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的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从我国保护环境促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对物资回收行业也应实行优惠政策。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述文章内容没有利害关系。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以新资源观实现科学发展(一 警惕生态资源成为“免费午餐 节约资源的多维意义 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杀鸡取卵 台 昨天 今天 明天 新农村建设应开发利用可再生 加强管理 威海千里黄金海岸线 黑龙江鱼类面临资源危机 各流 节约资源是当务之急 调查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