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 ![]() ![]() |
|
||||||||
若尔盖生态退化与北方干旱沙尘天气密切相关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4 | ||||||||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从四月一日到四月二十八日,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经过二十七天的艰苦行程,顺利回到成都,结束了第一阶段的考察内容,尽管若尔盖地区生态退化对北方沙尘暴的影响有多大还正在做理论分析和数据检测,但四川大学教授粱玉祥满怀信心地表示——— 特邀嘉宾 梁玉祥:四川大学教授、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队长 夏先玖:四川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副队长 问:经过27天的艰苦行程,你们辛苦了。请你们介绍一下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活动的基本情况好吗? 梁玉祥:在27天的科考活动中,我们沿着季风路线考察了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陕西等9个省、市、自治区,在200多个考察点取沙近2000公斤,行程达8000公里,可以说已经圆满结束了第一阶段的考察内容。在全部野外活动中,科考全体队员、包括10多个新闻记者,都很辛苦,都很努力。 夏先玖:是呀,27天的连续作战可以称为“艰苦卓绝”。在青海贵南县一个海拔3800米的环行高台平地区,科考队检测到一股西南风,为了证明该区域是否受到高台平地“峡谷阻断”效应的影响,我们几名队员徒步20公里,一直走到峡谷的边缘,终于在那里得到宝贵的数据。 问:记得在科考队出征仪式上,梁教授曾说,沙漠生态修复小组经过5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北方干旱沙尘天气很可能起源于若尔盖地区。这次科考活动结束后,您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吗? 梁玉祥:虽然我们目前仍在紧张地做这次考察活动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检测,但我进一步确信,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是北方干旱、沙尘天气的启动源之一。 通过第一阶段的野外研究和数据收集,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生态出现问题,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这个局部区域,而应该同时注意它的相邻区域的生态退化问题;一个局部区域和与之相邻区域,放在地球的层面上看,仅仅是一个系统中的两个局部,在地理位置上看他们相隔很远,但是他们被流动的风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体系。 第一阶段初步验证了若尔盖地区具备沙尘源、大风、地面气象切变场这3个沙尘暴启动源的基本条件。首先,若尔盖地区近年来湿地萎缩、土地沙化严重,而产生大量沙源物质,在固定风力作用下容易形成沙尘天气;其次,每年春季若尔盖地区处于我国季风活跃地带,随着若尔盖地区湿地萎缩、草地退化、沙化、地气传递过程中,向风中补充水分少了、沙尘多了,流经此地的季风将此种生态退化的现象辐射到相邻的青海、甘肃、宁夏的干旱和易于起沙的地区。此次野外研究活动中,我们也检测到了这种现象的痕迹,在后继大量沙样、水样的检测中,我们会获得大量的数据。 问:你们的观点与传统的关于沙尘暴起源说,可谓石破天惊。据我所知,各界对此予以广泛关注重视,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梁玉祥:经过第一阶段的考察,我们认为若尔盖地区与北方干旱沙尘天气的频发具有比较密切的因果关系。与学术界传统的沙尘暴起源于内蒙古中北部或甘肃金昌、民勤的观点并不相矛盾,而是对甘肃金昌、民勤学说的补充。 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与沿途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也与北京中科院的老专家进行了汇报,目前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科考活动。 问:科考队的活动,确实引起了全社会对若尔盖地区沙化及其危害性的广泛关注,甚至日本、新加坡等国新闻媒体也予以报道。有的媒体援引专家的观点称,再不治沙,撒哈拉的今天就是若尔盖的明天。甚至说若尔盖的沙尘将在20年内袭击成都。情况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夏先玖: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在若尔盖一带工作过,那时若尔盖可以说是风吹草低现牛羊。现在这种水丰草茂的美景已经很难见到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了解,仅若尔盖县草原沙化面积就达70万亩以上,并且以每年9万亩的惊人速度蔓延。阿坝州原有的645万亩沼泽和湖泊,已有200多万亩干涸。若不及时治理,当地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都 将受到严重影响。撒哈拉的今天就是若尔盖的明天。若尔盖的沙尘将在20年内袭击成都,这虽然是外国专家的观点,但绝不是危言耸听。 问: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又是如何对北方干旱沙尘天气产生影响的呢?从地图上看,两地相隔很远。 梁玉祥: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若尔盖降水量减少,北方干旱沙尘天气就严重,反之亦然;若尔盖土地荒漠化程度与北方干旱沙尘天气成正比。大量科学表明,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变化,必然潜在影响另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地表面位于大气对流中部,它以感热、潜热、辐射加热的形式对全球尤其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当然也对西风带控制的我国北方地区产生直接影响。 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表明,若尔盖地区其下垫面的退变,影响到陆地的热质通量,进而影响到季风的循环。从沙尘源的三个要素———河流物质、大风、地面切变场判断:青海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是北方干旱、沙尘暴天气的启动源之一。 问:土地沙化的日益严重,沙尘暴的肆虐,不仅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有没有根治良方? 夏先玖:这要从土地沙化及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就若尔盖而言,草原生态对环境退化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二是历史上的人为排水造成沼泽草原退化;三是老鼠打洞啃掉了草根;四是过度放牧。我认为第一点就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而言都难以控制。第二点做法也停止了二三十年了,尽管造成的后果我们至今仍在吞食。至于第三点是把原因和结果弄反了,是生态退化造成了鼠害严重,而不是鼠害严重造成生态退化。草原水草好的话,鼠害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没有鼠类喜欢生活在水里。 若尔盖草原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是过度放牧。1953年,该县牲畜总数为33.7万头,而到2006年已上升到118万头。按学术界公认警戒线来衡量,若尔盖畜牧量超载了近7倍———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当然,这里又有一个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进行生态移民,控制牲畜产量,需要眼光和魄力。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人为造成的土地沙化和沙尘暴频发是可以根治的。目前治沙的技术也是成熟的,关键是决心。 问: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若尔盖与北方沙尘暴天气的广泛关注,相信若尔盖的生态退化问题最终能得到认真解决。 梁玉祥: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活动的圆满成功受到了省政府办公厅、省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中国科学院、中国沙漠研究中心、四川畜牧科学院、四川草原科学研究院及沿途各科研机构的鼎力相助。1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与我们同甘共苦,他们的报道真实全面,影响很大。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四川剑南春集团公司对此次活动给以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没有他们对这项公益事业的慷慨解囊,要成功实现各项科考内容是不可想象的。 人物简介 梁玉祥:男,现年48岁,四川大学教授,曾经在农村当过知青,1978年以后在四川大学化学院学习和任教。 多年来,他组织了双基固水固肥治沙系列生态材料的研发工作;组织对我国农牧交错带主要沙区物理参数场的对比研究,同时组织设计建设了“双基固水固肥治沙材料”“生态种植纯”“免耕技术”在从内蒙古锡盟浑善达克沙地到西藏那曲地区退化板结草场大跨度的九个治沙应用示范基础和双基固水固肥治沙材料的中试生产,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学术思想:以前人农牧交错带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全无机绿色环保的固水固肥,改善土壤结构的生态治沙材料开发研究为线索,集中土壤学、生态学、草原学、植物学等多类学科专家学者之长,组成了高水平的科研组,研究开发出有扎实理论体系支撑的适应沙化、退化土地以及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的环境友好的治沙材料和成套的实用技术体系。 在生态治沙材料和技术研发上,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5项通过实审,2项获授权。 曾获全国“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夏先玖:男,56岁,四川畜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生态硕士研究生毕业,是著名草业专家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他长期从事草业,草原生态、生态农业方面的科研工作。曾参加过中科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草场组的横断山脉草场资源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受农业部的派遣赴联邦德国国家草地研究所进修草业,先后被聘任为联合国农发基金中国四川畜牧项目,中国秦巴山区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专家组成员;担任长达7年的科技副县长,十分熟悉草业,畜牧业和生态农业。 最近承担了四川省科技厅“退耕还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农区牧草新品种选育”,农业部“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等课题,并受省科协的聘请,承担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四川草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专题,针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涵养水源,治理荒漠,修复地表创面,草畜平衡,生态能源,生态农业等六个方面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议,完善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建设内容。 相关链接 美国是怎样遏制沙尘暴的 中国的干旱地区在北部,美国则在南部。人为的生态破坏促使沙尘暴不断猖獗,这是不同国度发生沙尘暴的同一原因。 1935年3月15日,沙尘暴降临小镇史密斯时,尘土飞扬使人们无法正常生活。电灯一直开着,汽车在满是沙尘的路上越出了线。学校和办公室则一直关闭,人们惊呼“世界末日到了!”但这只不过是4月14日“黑色星期天”的小小前奏而已。 在此沙尘暴之前,美国西南部大平原地区拥有肥沃的草原。然而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联邦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如《宅地法》等却鼓励民众向西部移民及对大平原地区进行开发。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观点认为开垦土地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从而可以增加雨量和降雨次数。人们就开始不断的耕作。如此大规模的开垦,是长达十年巨大沙尘暴的始作俑者。 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3月31日敦促国会立法,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他们开始植树造林,开沟挖渠,修建水库,进行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有偿劳动,改变不合理耕作方式,以轮作制度、发展条带状种植和营造防风林带等做法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破坏。鼓励退耕还林。短短5年时间,返林返草面积约占美国耕地总数的10%,达到15万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44个。依靠如此“人退”的方法,美国终于遏制了“沙尘暴”。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四川若尔盖湿地沙化严重 沙尘 追沙8000公里若尔盖沙化触目 鄱阳湖干旱将对湿地生态产生 气候报告警告人类干旱、疾病 科学家气候报告草案警告全球 澳大利亚干旱严重影响鸟类生 敦煌:外围生态退化威胁绿洲 川渝遭60年一遇干旱 专家:以 我国2007年将发射首颗环境卫 欧洲干旱肆虐几近成灾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