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嘉
定期体检,是帮助人们判断身体状态、守护健康防线的重要方式。城市体检也一样,成为保证城市“有机生命体”健康运行的重要环节。8月2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抓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就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在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中,“绿色”被列为考核评估不可缺少的维度。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等具体指标要求,不仅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更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以及“十四五”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多项目标任务高度一致。
城市体检是为了治已病,防未病。一方面,及时查找发现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已有的问题,精准施策,及时调整,尤其要把对环境要素的考量融入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从末端治理转为源头管理,从规划设计层面加以统筹。
以太原市为例,作为2020年城市体检样本城市之一,通过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总结出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西山生态治理模式”,分析出生态承载力不足这一发展瓶颈,并摸索出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扩大区、市之间生态空间这一升级路径。
城市体检是推动城市更新的有效措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超过60%。在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萝卜快了不洗泥”所产生的问题。城市建设“摊大饼”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急需通过转型发展走出困境。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转型期。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等诉求愈发多元,要求不断提高。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更多绿色基因,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些考量,既是时代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所急所盼。
北京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落实人口和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城市减量提质。通过总规和“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确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总体思想和目标任务,逐步具备了能源利用效率较高、三产比重较高、环境质量诉求较高等多方面条件,于2012年已顺利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
上海市在土地人口环境硬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大刀阔斧地“断舍离”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恢复黄浦江45公里岸线。显著改善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上海扩大开放的重要软实力。
反之,如果没有将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人口用地规模管控、产业类型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运行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环境安全和综合应对能力上的短板就会暴露出来。
答好城市绿色更新这道时代之问,需要城市管理者聚焦问题,靶向治疗、多方会诊、综合施策,从根本上解决系统性问题。
以垃圾分类处理为例,这既是资源环境问题,也是社会治理问题,需要“产学研用”相结合,从源头分类、全程减量、梯级利用、安全处置、智慧监管等环节形成全链条的配合系统,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有效模式。
再以推广绿色骑行为例,骑行对于环保减碳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骑行出行率上不去,不单是人们环保意识的问题,而往往受到自行车道通行能力不强、通行效率低、骑行舒适度低等问题的困扰。在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深圳将完成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建设,打通12条慢行骨干网节点,建设1500公里以上自行车专用道。通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优化,才能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出行的良好条件和氛围。
城市更新考验着设计者、决策者的魄力和远见。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增强绿色规划意识,做好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实施城市绿色更新行动,将生态文明要素浸润到城市的功能定位、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将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