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辉
每到植树节,祖国大江南北都会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近日,某县一位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县20多年来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植树,新的一年又将投入40万元用于大规模植树造林,计划新增绿地2000亩。笔者按其所述,以每平方米栽一棵树苗计算,这个县森林覆盖率早就达到90%以上了,可实际情况是这个县荒山秃岭依然十分普遍。
“年年植树不见树”,这是人民群众对一些地方植树造林只注重形式而不讲效果的感叹。有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将我国历年植树造林面积相加,我国现在已没有可再栽树的地方了。那为什么还要年年植树呢?原因在于植树并不完全等同于增绿,还需看成活率。如果不重实效,在树种下去就死、死了又种的过程中循环往复,表面上看种了很多树,完成了很多任务,但实际上劳民伤财起不到绿化作用。
开展植树造林必须讲科学重实效,切实增绿增质增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差异明显,植树造林应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科学选择林木植被种类,同时加强管护,确保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努力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
比如,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林建设要林灌草相结合,选择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岭和水分不易保持的山丘地带,带状植树、条块布灌、块状种草,才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又比如,经济林建设要根据林木生长特点,选择立地条件、水热资源、气候条件等适宜区域进行植树造林,抚育林木迅速生长开花挂果,获取更大生态和经济效益。反之,如果没有目标,忽视条件,盲目地植树造林,既不能获取生态和经济效益,还可能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损害和经济损失。
在人口聚居集中度高的大中城市科学开展植树造林,不仅能提升城市园林、道路生态景观和自然景观价值,还能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要在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上持续用力,提倡在每个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有计划地组织义务植树活动,推动市民为身边增绿献力量、为城市环境增亮色,促进森林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将植树造林行动融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实施,让义务植树、林下经济等更好地释放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更富,让更多群众从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优化植树造林行动,将其融入增加我国森林植被碳汇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格局中思考谋划,进一步创新义务植树机制,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努力实现国土绿化目标任务,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