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圆明园防渗”的象征意义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圆明园防渗”的象征意义
作者:陈家兴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4
 

  承载着一段悲怆耻辱的历史,圆明园是我们这个民族挥之不去的心中之痛。那“残山剩水”中蕴藏的象征意义,超过了任何墨书纸写的典籍文献。这就是今天我们难以释怀的情结:一个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到如此地步才有这样的关注和讨论?

  事情发展到今天,圆明园工程已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在这件个案中,集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经常面对的各种主题:公众知情权、科学民主决策、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涉及体制、法制、社会等各种问题。从专家与公众的诸多陈述中,我们似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作为一个重大决策事项,从管理和决策权的归属,到决策所必须履行的程序,再到决策实施的监督等等,都有深入思考的必要。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理应得到国家级的管理和保护。日常管理和维护是一回事,重大事项决策是另一回事。像“防渗工程”这样的重大事项,圆明园管理处及其上一级政府不能直接做出决策。这个决策权应该归属国家文物、环保等有关部门,上报的决策方案应当十分清楚细致,不能语焉不详。对“防渗工程”,国家文物、环保等部门此前并不知晓,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些地方,长期以来,文物的归属管理问题一直是一种条块交叉状态。文物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地方政府掌管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权和财权,对其实施直管。这种管理格局常常会出现一些矛盾,甚至会出现决策的错位。看来,这个问题需要很好解决。

  圆明园不是一般的遗址,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园。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影响大,专业性强,涉及文物、环保、生态、园林、水利等多个学科领域。为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关人士似应当认真履行这样几个方面的程序:圆明园首先是文物,这就要严格依据《文物法》,有关决策要经过文物部门的同意或会签;圆明园的整体环境生态,应受到有关环境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渗工程”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广泛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圆明园世所瞩目,体现公共利益,应及时进行公示、听证。“防渗工程”从披露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到听证会上的热烈反应,人们从中看到,它的决策与实施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些程序。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缺失,决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科学、民主。

  “防渗工程”动工日久,但直到几近完工才被一位专家“偶然发现”。这不仅反映出决策信息的不够透明,也反映出监督缺位。如果文物、环保部门发现得早,圆明园湖底就不会在被挖得底朝天后,才被叫停。在现代社会,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不能保证所有单位和部门的决策不出现失误,不会为了私利而干出一些错误甚至违法的事情,但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使之消弭在萌芽状态。监督缺位,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遏止。

  尽管4月13日的听证会来得有些晚,也不论最终结果怎样,但听证这种形式,毕竟让更多的相关利益群体通过一个开放的平台直抒胸臆,也让更多的公众能由此看清、因此思考圆明园工程的象征意义。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个案反思各种缺失,更好地前行,真如听证会上一位专家所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资讯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圆明园防渗工程过了环保关
    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
    首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颁发
    “污染大省”山西启动“蓝天
    呼伦贝尔草原的达赉湖湿地将
    圆明园“数字重建”有望在今
    守望家园:圆明园,为何如此
    圆明园整改工程准备就绪 防渗
    新京报:圆明园之争历史不能
    圆明园整改仍无动静 防渗湖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