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地方片面政绩观是“招污”保护伞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地方片面政绩观是“招污”保护伞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华南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24
 

  近日,国家环保总局向新闻界通报了内蒙古通辽梅花科技有限公司环境违法问题,同时点出了当地政府甘当企业保护伞,免收企业排污费等所有行政费用。为何地方政府会充当这个污染环境项目的保护伞?据悉,此公司是“通辽市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护产业重点企业。”问题很明显,通辽招引这个项目是招进污染。国家环境总局对这个项目进行查处,是依法行政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环保总局在通报中“首次批评地方政府”,并甩出了“提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纠正通辽市及科尔沁区两级政府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地方保护伞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样的一句“如雷贯耳”的话。“提请”一词尽管只是提醒、催促的意思,然而,个中含义不言而喻:通辽与科尔沁区两级政府在引进污染项目方面起了保护伞作用,“必须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笔者相信,在倡导依法行政,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地方政府对梅花科技有限公司这个污染生态环境问题一定会严肃对待,相关责任人也会受到应有的处理。

  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为何会屡屡向污染项目让步?招商为何演变成“招污”?

  地方官员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没有切肤之痛是重要原因。在今年4月28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发表演讲时警告,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进展虽然明显,但问题很突出,形势不容乐观。解振华托出了一系列权威数字:流经城市的90%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非氧化问题;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每年沿海赤潮发生次数超过上世纪80年代3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且近年强度有加重趋势;工业危险废物年产1100多万吨,32%在堆放,没有处理处置;城市垃圾年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等等一系列数字触目惊心。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央视专题报道了黄河污染的情况:我们的母亲河,已经被污染得奄奄一息。记者调查的结论是,黄河的污染是“纯粹人祸”,因为所有沿黄河的工厂和城市,都把不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毋庸讳言,环保问题成了制约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成了治国的“要务”。只有明晰环保的严峻形势,才能把环保视作重于一切压倒一切的任务,切实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地方官员片面的政绩观则是引发招污的主要原因。时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了不少地方官员的口头禅,招商引资更是乐此不疲的经济手段。诚然,从为官宗旨这个角度分析,“造福一方”无可厚非,唯有造福人民,才能配得上官员的称号。但是,造福不能仅盯所引进项目创造地方税收的多少,还必须注重引进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危害。假若所引进的项目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即使其创造了巨额税收,同样危害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同样不能算政绩,而只能算“政误”或“政害”。时下,一些地方引进的污染项目对当地人文环境产生危害就是证明。

  招商不招污,就要理直气壮地对污染项目说“不”。只有坚决地抵制污染项目,才能树起环保的铜墙铁壁。因此,对引进的项目,层层把关,层层审查是重要环节。在“把关”、“审查”问题上,地方官员“礼贤下士”是避免“政误”的重要举措。比如,请环保专家评一评,请当地群众议一议,请有关部门论一论。个中时间尽管会稍长一些,手续会繁琐一些,主要官员的颜面可能会受影响一些。但是,对污染项目进入的设防无疑会严密一些,有效一些。

  总之,招商不招污应是发展经济的要义。国家环保总局首次批评地方政府就向各地亮起黄牌:招商不招污不应只是说说而已了,而是动真格了。

  《华南新闻》 (2005年05月24日 第二版)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戳破“保护伞”“环保风暴”
    上海浦东率先将环保工作纳入
    要确立绿色GDP在政绩考核中的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