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新华专访:气象专家详解重庆高温干旱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华专访:气象专家详解重庆高温干旱
作者:刘刚 蒙…    资讯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8

    专家介绍:

  刘 德:男,重庆市气象台台长,研究员。云南大学气象专业毕业。

    程炳岩:男,重庆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员。南京气象学院气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新华网 刘刚 蒙春音


  主持人:今年重庆气候异常,高温干旱百年未遇,系统的讲,有些什么特征?

    刘德:今年重庆市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已经有多项气象记录被打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降水特别少,如7-8月各地的降水比常年减少六成以上,其中在渝西甚至减少九成,这是1891年以来未出现的情况。

    第二,各地的高温时间长,强度大,多数区县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其中綦江出现了44.5度的全市最高气温(8月15日和9月1号),这是迄今重庆测得的最高气温值。

    第三,7-8月的蒸发量为历史同期最大,水分严重失衡。蒸发量比降水量多400-500毫米,这样大的差值使重庆干旱显得特别突出。

    第四,今年夏季的伏旱开始早,从7月上旬就开始了,比常年提前10-15天,并且持续时间长,结束时间晚,结束时间大概在9月上旬,个别地方现在干旱还在持续。

    主持人:这次重庆高温干旱我们看到媒体上有很多种说法,50年一遇?100年一遇?当然最终您也谈到它是100年一遇,那么今年的高温干旱在历史上是一种什么程度,以前历史上有过这样大的干旱吗?

    程炳岩:刚才刘台长说今年干旱是七月初开始,比平常提前了10-15天。干旱是累积持续发生的过程,我们评价干旱,不仅要看它的持续天数,还要看它的强度。如降水量、高温、蒸发量等,通过各项指标来综合分析。

    8月19日分析各种指标,整体上讲是50年一遇,后来高温干旱又发展了,到8月末分析,降水量为1891年来同期最少,温度为1924年来同期最高,所以,定为100年一遇。

    重庆的干旱和高温发生是有历史气候背景的,因为重庆处于亚热带,处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发生高温干旱的频率比较高,在过去历史上一些资料都是有文字记载的。

    在近五百年中,重庆市平均10年有4年旱,其变化特点是:十九世纪之前,大多数年代伏旱偏少,平均为2.8年,只有十六世纪的十年代,十七世纪的四十、八十、九十年代伏旱达5-7年,仅占十九世纪前的32个十年代的13%。十七世纪前后和中叶,十八世纪伏旱极少,史料记载以大涝年为主。十九世纪以后,十年代伏旱频数猛增,伏旱平均达5.8年,只有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伏旱仅2-3年,占该时期的11%。十九世纪的二十、六十年代、二十世纪的十年代、五十年代频数为4-5年。其余年代伏旱频数高达6-9年,占该时期的67%。其中二十世纪的四十、六十、七十年代十有八、九为伏旱年。

    在近五百年中,重庆严重伏旱年代频数变化情况如下:十九世纪以前,严重伏旱偏少,年代频数平均只有1年,最高者也仅3年;十九世纪的十、四十、七十、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纪三十、七十年代严重伏旱高达4-5年,占该时期的44%。据历史文献记载,这些年代灾情十分严重。如1488-1489年潼南,大旱,人多流殍。1545年永川、荣昌,七月不雨,至于次年夏六月旱甚,千余里皆赤,1684年重庆市、巴县等地大旱,五至八月不雨,大饥。1684-1688年潼南,屡旱,深井尽涸。1778-1779年重庆、江津、綦江等地六月大旱至次年春夏,赤地千里,颗粒无收。1811-1814年重庆、江津、綦江等地大旱民食草根,连旱三载,加之疫症,死于疫者不可数计。1871-1872年大足、合川等地连遭旱,赤地千里,人相食,遍市鬻子女。1873年万县、忠州(忠县)、奉节县,三月大旱。干旱长达150天。1877年潼南等大旱,正月至六月无雨,饮水艰难,秋收全无,饿死者沿街塞路,有万人坑遗迹。1884年江津、永川、綦江夏秋连月皆旱,百谷无收,米价腾贵,饥民多饿死者。1935年-1936年川东地区五月至八月大旱,田禾枯萎,颗粒无收,哀鸿遍野,道馑相望,灾民赖以树根芭蕉头为食,饥民多饿死者,其中铜梁、潼南饥民打仓抢米,采挖白泥络绎于途,旱情之惨,灾区之广为百年所仅见。

    今年的重庆高温干旱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要单纯从干旱来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要素来进行评价,分析得比较细致,但是和历史上记载、文字记载相比的话可比性就不强了。高温干旱在不同的生活水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它造成的影响还是不一样的。现在我只能告诉大家,在历史上也有很严重的干旱,这是一个背景吧。

  主持人:有网友问,重庆、武汉、长沙、南昌等几个城市地处同一高压带,为啥今年的重庆会如此暴热呢?

    刘德:网友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水平的。因为这几个城市都是长江流域的几大火炉,他们都受太平洋副热高压空气影响。今年夏季有这样一个特点,登陆台风都先后影响了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位于我国西部的重庆就没有这样幸运了,登陆台风几乎没有影响重庆,因此重庆长时间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自然比武汉要热得多,降水要少得多。

    主持人:今年重庆异常的高温干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刘德:应该说今年重庆的异常高温干旱,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面由于大气环境异常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偏强,且比较稳定,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弱。

    程炳岩:另外由于去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少,积雪量也偏少,高原的热力作用使得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在盛夏时间相互作用影响重庆。

    西太平洋海温偏高和青藏高原积雪量偏少,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外因。而内因可以从重庆的地理位置来考虑,重庆为什么历史上伏旱发生频率比较高,就是副热带高压7、8月份要在这个位置活动,重庆处于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所以说有地形的作用。

    主持人:有网友问,今年的高温与城市的热岛效应有关系吗?

    程炳岩:城市热岛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城市的建筑物密集,化学燃料使用比较多,比如家庭取暖、家庭做饭、汽车燃油,还有一些工厂能源消耗量大等原因,使得城市地表和周边的郊区地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由于这两个原因会使城市的气温高于周围郊区,这叫热岛。

    但是热岛是有条件的,由于人类活动毕竟还是局部的,热岛表现是在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相对小的时候这个热岛效应才比较突出。重庆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重庆的城市地形也比较复杂,山城,周边郊区的地形也比较复杂,所以重庆的城市气候,不像平原城市的热岛效应那么明显。重庆即使有热岛效应,对于今年的高温干旱来讲,它的影响就可以不计。

    主持人:本次专访在网上很受关注,反响很大。网上网友提的问题比较多的是:今年重庆的高温干旱跟三峡工程蓄水有没有关系。也有一些专家在媒体上发表观点和看法,在此,我们想听一下两位专家的见解。

    刘德:确实很多网友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应该说今年的重庆的特大高温干旱与三峡工程无关。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就是水库的"湖泊效应"。

    我们知道,水汽蒸发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环境温度降低。我们平时在家里放一盆水或在地上洒些水,一方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三峡水库不就象是放在重庆地域里的一个大盆子吗?大家还知道,水的热容量比土壤、岩石的热容量大得多,夏季,水库的巨大水体可以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量,使水库附近地表温度不至于过快升高。冬天,空气温度比较低时,水体又能将储存的热量散发出来,保证周围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因此,三峡水库不但不会造成重庆高温,反而还会象空调一样,让重庆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再来说降水。我们都知道,降水来自空中的云,云是上升气流把水汽输送到高空凝结形成的。这些水汽除了来自热带海洋,还来自当地的地面。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可以提供更多水汽,使水库附近的云量增多。高空云量增多、云层增厚一方面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使地表不会因太阳直射而快速升温,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水库附近的降水,降水又可以降低地面温度。因此,修了三峡水库,使水库附近的降水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三峡水库总体上是使温度略微下降,降水略微增多,这跟今夏出现的高温干旱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说三峡工程的修建,跟今夏的高温干旱是没有关系的。

    关于三峡水库对重庆夏季气温的调节作用,通过一些研究表明,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从影响范围来说,最多就是对水库两岸,2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有一定的影响。从影响的强度来看,对于气温的调节作用,大概就是1度左右,人体对温度的敏感要比这个温度值迟钝得多。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人曾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修了三峡水库,重庆可以摘掉"火炉"的帽子,这种说法也是不切实际的。确实三峡大坝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叫"木桶效应",请问专家怎么看?

    程炳岩:所谓木桶效应,就是指的三峡大坝建成前和建成之后相比,其设高限度提高了。原来三峡没修大坝之前,三峡是整个四川盆地最低的一个地方,因为修建了三峡大坝,使这个木桶又提高了,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凹陷程度。

    "木桶效应"的意思就是阻断了水汽通过这个河道向重庆这边输送。实际上这个是没什么道理的。大气的水汽输送是一般是在3千米这个范围内,一般远距离的输送都是靠大气的流动,所以三峡大坝不足200米的高度,阻挡不了气流流动。

    主持人:有网友反映坝区所在的宜昌地区,今年暴雨频繁,降水竟然倍增。请问专家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刘德:我想可能这是一个局部的现象。因为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除了大气环流之外,地形地貌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方说处于天气系统的迎风坡降水就可能相对较多。而在背风面降水就相对较少。同样在迎风坡,可能在半山腰降水要多一些,在山脚下降水要少一些,这说明某地的天气气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具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刚才网友提到的局部降水成倍增加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可能跟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主持人:从9月4号以来,重庆开始下雨,从这两天的情况来看,几乎是一夜入秋,我们也感觉到了秋天的气息。现在老百姓比较关心的就是这次降雨是不是就告别酷暑?高温干旱气候还会不会再来?重庆下一阶段气候的特征是什么样?请两位专家谈一下。

    刘德:9月4日午后开始,重庆市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温降雨天气过程,各地最高气温下降了10℃以上,4-5日降水量一般为10-40毫米,部分区县达暴雨(50-100毫米),此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使重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基本结束,一定程度缓解了旱情。今后一段时间,不会再出现37℃以上的高温天气了。

    主持人:前段时间报纸渲染也比较多,说大旱之后有可能出现大涝,那么今年重庆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大涝的情况?

  程炳岩:这个问题现在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很关心,我们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据历史资料分析,出现区域性的、全区性的洪涝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今后的气候趋势预测,是一个难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有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公众需求的期望值,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给政府提供参考。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压力,也是动力。就现在的情况看,十天以上只报趋势,所谓趋势就是降水偏多偏少这种情况,局部洪涝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时段的总量,有时候它取决于它的分布和集中程度,比如在这个期间降100毫米,也比常年偏少了,但是其集中一个时间出现,也可能发现洪涝灾害。所以我们现在十天以上只能是把握一个趋势,气象预测还需要不断的提高预测水平。

    刘德:总的来看大涝不大可能,但是局部有可能。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说,现在天气预报有时预报得不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补救措施及时通知市民吗?第二个问题是,重庆设有多少个气象观测点,气象观测主要是靠仪器自动监测吗?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它的监测水平如何?另外重庆气象监测设施是否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监测水平在国内地位如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多高?我们国家与之差距有多大?

    刘德:影响天气的因素很多,太阳辐射、海洋、冰雪、地形等都可影响大气运动,从而影响某地天气。大气运动本身也十分复杂,它是旋转的地球表面的流体运动,这一运动可由一个非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对其精确求解,只能通过数值求解去逼近它的精确解(即数值天气预报),因此,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采取的补救措施:首先,加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网的建设,不断提高灾害天气的监测水平;其次,积极开展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第三,改进气象信息发布方式,丰富信息发布方式,扩大信息覆盖面;第四,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众自身防范能力。

    重庆现有3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另外还有168个区域天气观测点,全部为自动仪器监测。这些气象站在今年高温干旱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高温干旱的气候趋势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在年初的几次预测中都比较好地把握了干旱趋势。在中短期预报中,对高温强度、持续时间和几次转折天气的预报都比较准确。

    重庆的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测预报水平处于国内中上水平。由于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天气预报内容和评定标准不尽相同,不好比较。

 

[1] [2] 下一页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统计部门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
    李恒远:落实科学发展观 维护
    市场报:欧环保新指令对中国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盲目超前 建
    一把开启和谐社会的金钥匙
    落实科学发展观:海南篇 风雨
    秦大河: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
    走进环保的春天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林业生
    科学发展观中国摒弃唯GDP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