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三江源的未来在教育”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8 | ||||||||
5月27日,记者到达珠峰脚下的定日。自记者跟随“2007地球第三级珠峰大行动”以来,每天都有很多让人难以忘怀之事。但5月22日记者进入青海三江源地区看到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在脑海中回想。 三江源既有恩于人类,又对人类构成挑战。缺氧首先会使人头昏,继而头疼、恶心,彻夜难眠。在这里,多数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及平常的一半。汽车在颠簸的山路上时走时停,眼前没有路灯,没有指示牌,没有界碑,所见的是翻不完的山,转不尽的弯,耳畔只有发动机的吼声。 从2003年起,青海省开始着手治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其中移民搬迁是整个生态修复工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生产:从融入现代社会开始 在一个由车库改造而成的简易生产车间里,35岁的仁青小心翼翼地在一块石头上雕刻着“六字箴言”。“我现在一天能刻5个嘛呢石,一块嘛呢石能买十块钱,这样下来,我每个月的收入还可以。”身穿呢子外套、脚穿黑色布鞋的仁青目光羞涩,微露的藏式衬衣领口和生疏的汉语显示着他曾经的牧民身份。 一年前,为了保护和恢复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仁青带着妻子离开海拔4700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玛莱县,搬进了位于格尔木市西南7公里的生态移民村——“曲玛莱县昆仑民族文化村”。现在这个村居住着曲玛莱县两个乡的240户人家,1700多位生态移民。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都发源在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被称为“中华水塔”。但近30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着手治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其中移民搬迁是整个生态修复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经过将近4年的努力,三江源地区已有6800户、33000人搬离了世代居住的高山深谷,走入了城镇。 “在移民工程中,有两个难题,首先是让他们下来能有安定的住所,其次就是让这些牧民们真正融入现代社会。”三江源生态移民驻格尔木管委会主任南夏对记者说。对这些牧民来说,居住地的变迁,其实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彻底变革。 “他们以前过的是游牧生活,住在帐篷里,各种电器和机械几乎都没有见过,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十分不容易。好在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很多牧民都自愿下山。”南夏说。据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移民迁入城镇后,国家将提供住房,并按照每户每月500元的标准连续补贴10年,这些牧民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 但优厚的条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让这些牧民从各方面接触社会,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新生活,南夏他们尽力提供各种条件,建立嘛呢石加工厂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还建立了藏毯厂,一下子就能吸收八十多个劳动力来工作,而且他们也将逐渐接触销售、采购等环节,全方面接触社会。”在曲玛莱县昆仑民族文化村,民族家具厂、民族服装厂等一系列生产单位将陆续建立。 “工作做好了,牧民们自愿从保护区撤出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而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得到改善,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看着整齐的民房上飘动的旌旗,南夏露出了笑容。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我国已在“三江源”地区投入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初见成效 青海三江源地区危害生态环境 或准发行三江源生态保护彩票 三江源地区湖泊水体面积持续 监测表明:三江源地区植被正 聚焦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 让黑 三江源:“中华水塔”下的生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不提工业化 《三江源》在“环保纪录片周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