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成品油定价机制酝酿大修
5个月内国际油价跌近24%,国内调价姗姗来迟
发改委日前宣布下调成品油零售指导价:从10月9日凌晨开始,汽油、柴油价格每吨降低300元,相当于每升分别降低0.22元和0.26元。油价终于下调,但舆论似乎并不领情——8月份以来国际油价震荡下跌,为何油价到现在才调?
实际上,记者统计发现,自上次油价调整的4月7日算起至本次调整前的10月8日,WTI原油价格从108.83美元降低到82.98美元,下跌幅度接近24%,远远超过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所确定的4%标准。
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显著不同步,使得成品油定价机制备受争议。
“4%+22”规则被质疑太迟钝
进入8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跌,市场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期望与日俱增,但有关部门调价的消息却迟迟未见。
但“不降价”并未违规。根据市场监测机构息旺能源监测,从8月份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震荡,三地原油移动加权均价曾两度接近调整窗口,但都因国际油价反弹而作罢。
直到10月初,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接连创下年内新低,国内成品油调价才最终实现。
实际上本次油价下调也是惊险成行。在跌破调价窗口后,国际油价即改为上行。7日,受到新发布的美国劳工部非农就业人数增加等利好消息的影响,国际油价再度上行。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在本次油价调整时解释说,“如果单纯从时点价格比较,国际市场油价从前期每桶120美元的高点回落至目前水平,下降幅度确实早就超过了4%,但从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看,有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近日才达到4%的调价边界条件,国家因此决定适当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
但人们较少注意到的是,国际原油大涨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相应提高价格。今年5月初三地原油移动加权均价曾一度突破调价窗口,超过6%。不过考虑到下游行业承受能力和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发改委并未上调国内成品油油价。
“4%+22”规则是国家调价的基本规则。2008年颁布实行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加权平均价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国际原油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移动加权均价确定。
但该规则只规定达到条件“可以”调价,而不是一定要调价。
改革思路:缩短周期、加快频率
业内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本次调价中,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最终证实了这一消息。
该负责人透露,国家将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目前改革思路正在研究论证过程中,将择机推出。
上述方向与业内呼吁基本一致,但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也指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应当有长远规划,比如年度规划,逐步过渡到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市场定价。”在美国等地,油价完全由市场决定,一日一变。
但未来定价机制改革是否会向完全市场化过渡,仍未可知。该负责人同时表示,“由于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仍需对成品油价格进行必要监管。”
■链接
批零同价 广东等多地柴油供应紧张
成品油价格终于做出调整。根据广东省油气商会监测,油价调整后,在资源偏紧等因素支撑下,柴油价格仍维持在零售最高限价附近;而汽油前期总体跌幅较大,短期内将维持平稳。
柴油供应紧张成为广东市场的一大热点。广东省油气商会的监测表明,目前广东市场国Ⅲ0号柴油的批发价已经与最高零售价相同,均为每吨8458元,出现了“批零同价”现象,批发商无利可图甚至是亏本。此外,对油站则按升出货,价格为6.99-7.04元/升,但控量出货。
“资源偏紧因素支撑下,柴油价格将维持在零售最高限价附近。中海油惠州炼厂即将进入检修和北方逐步转产负号柴油,整体市场柴油流动性资源将减少,尤其华南地区资源供应形势将更为严峻。”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分析认为。
柴油需求也将进入旺季。随着农业秋收、渔业开渔以及工业年底赶订单等的到来,近期社会生产对柴油的需求也将更大。
除广东外,全国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柴油紧张的情况。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截至9月22日,国内柴油批发均值为8445元/吨,与全国柴油零售均价的差距仅有40元。河北、福建、辽宁、吉林以及西南地区都传出柴油供应紧张的消息,加重了人们对于柴油荒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