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生态葬”叫好不叫座 如何才能更受欢迎?

Eedu.org.cn 作者:李政葳    资讯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4/6
摘要: 又是一年清明时,生态葬的推广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才能更受欢迎?
  又是一年清明时,对于丧葬形式的讨论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随着墓地价格年年上涨,百姓感叹“死不起”。而另一方面,廉价甚至免费的海葬、花葬、树葬等生态葬法,却陷入“推广难”的尴尬。生态葬的推广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才能更受欢迎?

“生态葬”形式之一的海葬(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态葬”形式之一的海葬(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状

  国内多地推出生态葬

  电影《非诚勿扰》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李香山死去,骨灰被埋入花盆,镜头里墓园绿草如茵、树木郁郁葱葱,四周鸟语花香……

  这样的新型墓地便是“生态墓园”。生态葬也称“绿色殡葬”或“生态节地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草坪等地方的新型葬法;“生态葬”还可分为树葬、草坪葬、花葬、壁葬、海葬等形式。

  如今,生态葬不止出现在电影镜头中,近年来,它已在国内各地逐步推行。

  记者获悉,在2006年,厦门安乐园推出草坪葬,开始试水生态葬法;比这还早10多年,北京市民政部门便推出了骨灰撒海服务。

  由于生态葬绿色环保又节约用地,国内各地政府部门近年来纷纷推出优惠补贴政策,鼓励推广生态殡葬。2014年清明期间,南京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安葬形式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从2009年起,北京市推出殡葬惠民工程,免费为逝者提供骨灰撒海服务,并负担两位家属参与或见证海撒全程的来回交通费用;浙江温岭政府部门对实行海葬者免除殡仪馆费用和参加海葬活动费用,同时每户补贴2000元。

  价格方面,生态葬费用和传统墓葬类似,价格分为多种。以浙江台州某生态墓地为例,便宜的草坪墓只要几千元,高档的需要上万元。但和传统墓园相比,生态葬价格整体较低。

  调查

  近七成受访者不愿尝试生态葬

  生态葬环保、绿色、节地,甚至还有政府部门补贴。诸多有利条件下,选择生态葬的人群理应更多,但清明期间,各地墓园陆续有消息传出:生态葬在各地普遍遇冷。

  据了解,成都某公墓10多年里,推出近500个生态葬墓穴至今才卖完;厦门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某墓园投资数百万元,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花坛葬区域,建成7年至今没人安葬于此。

  为了解人们对生态葬的认知和看法,清明节前,光明网记者通过网络调查和随机采访形式,对近50名网友、市民进行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仅有不足10%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听说过生态葬”,“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生态葬”者占70%左右,其余20%左右受访者表示“对生态葬有一定了解”。

  针对“听说过生态葬”和“对生态葬有一定了解”的受访者,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近7成受访者明确表示“虽然感觉生态葬有诸多优点,但自己或家属离世,并不会选择生态葬”,也有一小部分受访者认为,观念会适应时代发展,若干年后自己的观念或将转变。

  综上,约9成受访者表示“了解生态葬”,而7成受访者却表示不愿实践。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反差?
树葬(图片来源于网络)
树葬(图片来源于网络)

  探因

  观念难转变 舆论存误导

  日前,网上公布了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部分数据,其中数据显示,墓地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

  不断上涨的墓地价格让部分群体“望墓兴叹”,相比之下,生态葬法收费更加经济实惠,可为什么却有7成受访者对生态葬摇头以对?

  “在国人心目中,殡葬是一件大事,因为它涉及到对生命的处置。加上死者以长辈居多,殡葬常被看做是生者对死者最后一次表达孝心的机会,因此家属多会选择"厚葬"。”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分析认为,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常滋生出攀比心理,感觉生态葬墓碑面积小、占地少等特点,会影响他们对逝者的情感表达。

  “传统葬礼有墓碑等标志物,方便人们定时祭拜。在这方面,海葬欠缺标志物,易因墓园管理不当导致园内树木花草凋零的花葬、树葬等形式,也同样让家属难以接受。”田兆元指出,由于生态葬形式可能导致的祭奠载体消失,也影响了家属对这种形式的选择。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伊华认为,对于生态葬、生态墓等概念,社会舆论方面存在一定误区。比如生态墓常被冠名为“经济适用墓”、“低价墓”、“廉价墓”,让很多人认为生态葬是因经济条件受限制的选择,与传统观念下的“厚葬”相悖,这种误导往往更不利于生态葬的推广。

  建议

  传统殡葬方式改革刻不容缓

  有数据显示,我国自2000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该市经营性墓地约2000亩,每年死亡人口约11万,按照现在殡葬用地速度每年100亩使用量计算,只能维持20年。

  伊华介绍,上海自本世纪初以来已不再增加公墓用地,南京也有20年没批过公墓用地。如此紧迫的土地需求,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市场的激烈反应,传统殡葬方式改革刻不容缓。

  与国内相比,国外部分国家节地、环保、低碳的绿色殡葬已逐渐成为主流葬式。伊华指出:“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强力推行节地生态葬,源于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态度,是对土地、矿产等地球自然资源的保护,这一点上,国人在传统认知方面需要逐步改变。”

  , “殡葬场所不仅是处理遗体的场所,更是生命文化交流的场所;不仅是一座城市安放逝者骨灰的地方,也是城市的人文纪念平台。现在国内殡葬行业多只停留在处理逝者遗体上,还没能达到歌颂生命的层面。”伊华表示。

  尽管推行不易,但诸多业界人士一致认为:“随着国内公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节地生态葬将成为化解"墓地危机"的必然出路,也将是以后殡葬行业的趋势。”

  如何有效推进?田兆元认为,要“循序渐进,从长计议”,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引导,助推生态葬的公益性,并适当加强政府补贴,以提高节地生态葬的知名度。

  此外,伊华还建议,推广生态葬,相关立法亟待完善,因为“现在国家对生态葬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

  延伸

  国外都有哪些生态葬形式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殡葬业发展都依托于本国传统文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以“绿色殡葬、人文殡葬”为中心,创新殡葬服务理念和丧葬方式,引导殡葬消费理念和行为,满足现代殡葬消费新需求。例如:

  英国伦敦出现“二手陵园”,尝试出租“二手墓穴”,以解决墓园无处可葬的危机,提升墓园有限空间的利用价值;

  美国、西班牙等国出现“音乐葬礼”、“绿色公墓”、“太空葬”、“珊瑚礁石葬”等;

  奥地利和英国推出的“二维码墓碑”。

  网络时代“扫码”寄哀思

  殡葬行业以后会是什么样?伊华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公墓里一排排的墓碑可能会逐渐退出大众视野,"树碑立传"也会逐渐被放到互联网虚拟空间上。”

  伊华介绍,近5年,网络空间里已有虚拟纪念馆雏形,以后网上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纪念园区。“以后每个家庭或许会有一个单独的纪念馆,成为他们情感表达、精神传承以及生命故事流传的载体和平台,并将家庭故事、影像、照片等呈现在纪念空间中;实体墓碑会越来越少,纪念的内容在互联网上会越来越丰富。”伊华说。

  在伊华看来,以后很多祭奠情怀都会被投射到互联网上,未来的纪念空间可能是现实墓园和网上纪念园区的虚实结合,墓碑或将变成小小的纪念符号,上面可能只刻有一个二维码。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