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主动承担责任应对气候变化

Eedu.org.cn 作者:白皓 王梦影    资讯来源:新浪天气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3
摘要: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方面表现积极,还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官方开发的援助项目。

  11月2日举行的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方面表现积极,还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官方开发的援助项目,这些都是为未来释放的积极信号。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随后的发言更加坦诚:“气候变化不能靠任何一个单一国家解决,我认为,明年中国将占据世界领导力系统的重要一席。”

  “中国很勇敢。”吴建民说,在有些国家不太愿意履行责任时,中国主动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2014年11月,中美两国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国郑重宣布,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2030年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到达峰值,之后开始逐步减少。美国则承诺实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26%~28%。

  对此,吴建民的评价是:使得全世界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一下子“柳暗花明”了。

  在今天的会议上,与会者对于控制气候变化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作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必须加强沟通协作。

  吴建民认为,这说明全球重视节能减排的势头已经形成。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就在“读懂中国”会议召开的同时,法国总统奥朗德乘专机抵达重庆。奥朗德对媒体表示,此行的目的就是寻求中国对即将在巴黎举行的气候会议的支持。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最终没能达成像《京都议定书》那样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大挫折。而对于此次巴黎气候大会,吴建民分析,中美、中法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行动形成了声势,“巴黎会议取得成功的希望是存在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7月访问法国时宣布,中国政府已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中国和全球超过140个国家先后递交了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据统计,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超过全球总量的80%。

  陆克文在接受采访时,对中国最近几年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表示“非常赞赏”,他认为,“中国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样作用。”

  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与中国的节能减排协议是对整个世界都有益处的事情,“这项协议已经成为一种典范”。

  陆克文正在与有关方面合作,积极促进中日韩三国的碳排放交易,这项计划将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

  劳拉·泰森表示,中国是世界上不能忽略的主要国家,如果中国不同意参加,那么减少碳排放这件事就没办法往下推进。让人高兴的是,中美联手推出的节能减排方案正在给全世界以示范,世界也认可了中美两国的举动,这会促使更多发达国家提出更有雄心的减排方案。

  对于有关气候变化的提议往往会遭遇复杂的社会反应,劳拉·泰森说,在美国,有人同意政府的决定,也有人反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有人认为如果只有美国做这件事情,中国完全不作出反应,那么,不仅影响力远远不够,而且美国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美国付出昂贵的努力,中国则无功受益。

  “现在,中国决定来做这样一件大事,这也堵住了所有针对美国做这件事的质疑。”劳拉·泰森说,全球合作中允许存在不同观点,但最终以结果作为标准,应该让每个国家探索自己达成目标的途径。

  学界有研究认为,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以上已经势不可挡。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气候变化专家丁一汇曾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科学界对于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对地球有明显负面影响已经形成共识,到那时,全球10亿~30亿人口得不到充分的淡水供应,粮食产量下降5%~7%。

  吴建民表示,可以预见的气候变化挑战正在推动全人类联合起来,这样的联合对于面对地球家园共同的问题有积极意义。

  “温室气体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相信全人类团结起来的智慧。”吴建民说,人类面对的任何难题背后,都有巨大的商机,就看人们能不能抓住机会,抓住之后就会“柳暗花明”。

  陆克文呼吁,全球应该形成更有力的平台,共同推动处理跨国界的问题。吴建民则希望,今年11月底至12月在巴黎进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之后,能够尽快形成更有力的跨区域协作组织。(文/白皓 王梦影)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