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厦门新闻
厦门网| 厦门| 台海| 海西| 国内| 国际| 社会| 娱乐| 体育| 专题| 本网播报

小流域治出生态文明新路径 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

厦门新闻厦门网 2015-09-24 07:00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过芸溪小流域的Y形河道。(本版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集美许溪经过治理,河道变宽,河水变清。

  水质改善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半年多来,过芸溪、许溪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试点流域基本达到地表水五类水质标准,实现了“水清,无异味”的目标。

  景观提升

  海沧过芸溪周边6个自然村、集美区后溪周边8个行政村因地制宜,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源,使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生态环境提升改善。

  收入增加

  海沧区以乡村旅游带动就业,惠及试点范围内近15%人口,月均增加工资性收入近3000元。集美区有效促进许溪沿岸乡村旅游业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去年12月以来,我市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这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强调的那样“小流域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要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由物及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殷磊  陈运军

  初秋。

  东孚商业街旁,过芸溪溪水青绿,潺潺流淌,岸边草木繁盛,更有自行车道蜿蜒其中。

  碧溪农业公园内,5公里的绿道串联起优美风景,清澈的许溪上,不时能看到白鹭的身影。充满古早韵味的“圩市”游人如织,结合古村落修缮保护而开发建设的民宿、布街俨然有序,乡愁、乡韵、乡情、乡趣悠然其间。

  过坂水库不见了万鸭喧嚣的场景,水青岸绿,环境优美,水库周边多种休闲服务设施正在建设当中,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生态休闲产业方兴未艾。

  杨厝村中,村道干净整洁,两侧溪水汩汩,田园房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三角梅怒放,古榕树下稍加整饬成了村民休憩的小公园……

  这些,只是厦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成果的几个片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自2014年底以来,我市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平台,选择海沧区过芸溪、集美区后溪为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综合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百姓致富,探索推进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资源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的新机制、新途径,促进集约发展、节约发展、统筹发展,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项目名称虽然姓“小”,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强调的那样:“小流域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要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由物及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溪水清了,村子漂亮了,村民的生计火起来了,生活也开始富起来了。大半年来,试点区域的变化就像抽穗结实一样迅速、真实:水利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系统修复、土地综合利用、人文景观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初步实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厦门探索。

  治水大会战

  小流域水环境的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构建各流域水环境治理保护长效机制

  水环境的全面改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治水,对厦门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过去,岛外各区每年都要开展溪流的截污、清淤、河道整治等工程。然而,仅局限于河道的“单一治理”模式,忽视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忽视了可持续的长效管理,结果就是治完又污,边治边污。

  “小流域治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田整合和水利建设,也不是简单的截污,而是区域环境的综合系统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首先,要摸清现状,把污染源调查清楚,把试点范围内与流域环境相关的各种情况查清摸透,从源头下手,彻底解决污染源。”去年12月18日,王蒙徽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研究小流域治理试点工作时,明确了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治水必须把科学规划作为首要前提,实现“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

  全域、全面规划,一场水生态环境的大会战由此展开。以统筹为手段,对山、水、田、林、路、村庄等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

  去年年底以来,具有小流域规划和整治经验的中山大学李郇教授团队,在海沧、集美两区不停忙碌、奔波,为两区的小流域治理试点出谋划策。通过实地考察,顾问团指导两区各制作了两张图——现状图和规划图。在确定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水利、环保、农业、国土、规划、市政园林、执法、建设、财政等各相关部门的目标要求与整体目标相衔接,明确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制定工作责任分工,列明时间节点,倒排工期,边规划边设计边实施,着手开展溪流治理,修复生态。

  对小流域水环境的整治不是“一阵风”式的整治,而是要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构建各流域水环境治理保护长效机制。厦门着力探索建立了各河段后续监管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人,维护和拓展治理成果,奠定流域生态良性循环基础;进一步健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科学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实现治管并举。

  市环保局每月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半年多来,过芸溪、许溪水质明显改善,试点流域基本达到地表水五类水质标准,实现了“水清,无异味”的目标。人们欣喜地发现,20多年前记忆中水道宽阔、水体清澈、物种丰富的溪流正在回归。

  致富新引擎

  小流域治理以增产增收为关键环节,引导群众转变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百姓富、生态美”是“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生活好了,腰包鼓了,眼里的风景才能美丽”。

  生态做好了,不仅保障生态安全,生态控制区内的农产品可以销售给城市,也可开发生态游让城市人休闲。城市变成“生态”的市场,农村变成“生态”的产地,城里人多了健康消费、健康休闲的方式,村里人则开拓了新的市场,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

  陈及滨从阿里巴巴辞职,回到家乡过芸溪畔的洪塘村创业。他利用“互联网+”经营民宿和植物种植销售,如今月均收入达到了2.5万元。在过芸溪边,和他经历相似的还有23名回乡青年。他们依托龙头项目,成立花卉苗木、城市菜地、辣木、民俗文化、民宿、农家乐等6个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龙头项目+行业协会”的路子走得扎实,吸引了500人进入现代都市农业就业创业。

  “人”和“利益”始终是小流域治理的最活跃因素。小流域治理必须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由物及人,充分考虑群众生活生计,以群众增产增收为关键环节,通过利益驱动,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陈金枝是集美灌口镇张庄的一名普通农妇,子女都在外打工。过去她每天起早贪黑打理田地,一年总收入也不足3300元。去年她将自家土地入股宝生园,自己也加入宝生园,成为公司的员工,一年下来,她的工资加土地收益达到近36000元,是过去的10倍之多。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中,海沧区按照“既要充满农村气息、也要享受现代生活”的要求,高标准发展乡村旅游,小流域范围内村民房屋、土地等租金不断上涨,并带动就业、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500人,惠及试点范围内近15%的人口、月均可增加工资性收入近3000元。集美区发挥宝生园模式带动效应,将许溪沿岸的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串成一线,促进了当地农家乐、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拓宽了村民投资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山水寄乡愁

  小流域治理中,各乡镇不断挖掘整理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使其得到传承,更打造出特色旅游项目

  “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厦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中,不论是生态治理还是创业致富,都格外注意保护好村镇古早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传承历史,不丧失自己的风格,成为试点工作的人文内核。

  行走在海沧大曦山,宛若步入山水画中。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中,大曦山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有序开展雨污分流、房前屋后整治、景观节点等项目建设。完成试点后的大曦山依旧古宅民居俨然,风土民情迷人,一步三景,意蕴悠远。新型城镇化不是“拆旧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标准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让特色和文化在无序开发中,成为一个个空洞的历史符号。这是厦门坚持的底线。

  古色古香的城隍庙和灵卫庙,井然排列的闽南古厝,见证了集美灌口镇顶许村张庄社的岁月变迁。“张庄有20多座古厝,以前因为老旧失修等原因很多已经没有人住。现在村民通过‘以奖代补’积极对古厝进行保护和翻修,不仅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带动村民致富,对村容村貌也是很大的改善。”顶许村党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中,通过对民俗建筑进行修缮,他们不断挖掘、整理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使其得到传承,更打造出特色旅游项目,让城里人记住乡愁,村里人找到致富路。

  以共同缔造方式对村庄内的闽南风貌建筑、戏台、宗祠等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提升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水平,完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像大曦山、张庄社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小流域治理成为唤醒乡愁的过程,打造出闽南乡村的文化特色。海沧过芸溪周边6个自然村、集美区后溪(许溪小流域)周边8个行政村在综合治理中,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改善,得到百姓的高度赞赏。

  探索新途径

  厦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创新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形成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机制

  厦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践行了这样一条科学发展思路: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保护,而是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全方位的发展转型。厦门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仅仅是治水,而是坚持全域、全面规划,系统协调治理,使流域治理、生态农业、山体修复、水系整治、景观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赢,推进了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资源统筹、人与自然统筹,探索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途径。

  厦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创新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形成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机制。特别是形成了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作统筹推进机制,政府、企业和农民多方统筹推进机制,全流域治理统筹推进机制,治理与监管统筹推进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为流域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新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载体、以统筹发展为手段、以共同缔造为方法,厦门更形成了推进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模式。在综合治理中,厦门融入和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变“以政府为主导”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作用,真正赢得了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公众智慧“最大化”。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让农民真正成为综合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