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奏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交响曲

Eedu.org.cn 作者:赵娜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1
摘要: 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印发实施迎来4周年。近年来,三地紧密携手,从“三家人”变成“一家人”,打破了行政边界,共同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本,绘就江南水乡全域秀美新图景。

本报记者 赵娜

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三地,地处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处,紧密接壤,互为亲密邻里。

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印发实施迎来4周年。近年来,三地紧密携手,从“三家人”变成“一家人”,打破了行政边界,共同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本,绘就江南水乡全域秀美新图景。

4年耕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长三角示范区)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2022年,长三角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较2019年提升21.2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较2019年提升4.9个百分点,自然生态质量状况保持稳定,生态功能基本完善,特别是鸟类等珍稀物种的种类有所增加。

近日,记者走进长三角示范区,探寻一体化发展中的生态绿色成果。

不断完善一体化保护制度,夯实“四梁八柱”

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盘棋”统筹,离不开高起点编制生态环境绿色发展规划。

4年建设,果实丰硕。三地合力从严从细落实各项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建立完善“三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制度体系,形成了以“一套标准”规范三地保护基准、“一张网”实施环境监测评估、“一把尺”有效监管生态环境。

“当前,长三角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成型,并进入持续深化释放红利阶段。4年来,示范区已经出台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领域共20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已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杨文敏介绍说,这些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果,不仅夯实了长三角示范区生态保护制度“四梁八柱”,也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益于标准统一,两省一市联合发布示范区首批3项生态环境统一标准,并联合搭建了示范区环境空气预测预报技术平台。

得益于监测统一,完成了大气环境监测站点全覆盖和数据并网,统一“一河三湖”水环境目标和监测指标,建成了水、气、移动污染源等7个领域自动监测“一张网”,并实现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共享。

得益于执法统一,建立监管指挥调度、队伍建设、检查程序、执法力度、自由裁量“五统一”机制,统一示范区免罚清单,组建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实施“一把尺”生态环境有效监管。

“目前,三地已开展联合执法7轮,累计抽查重点排污单位85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起、督促整改问题44个。这都是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见效的生动证明。”浙江省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施晓松说。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已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向长三角区域、全国相关区域等复制推广。

两省一市达成共识,区域协同联保共治

长三角示范区地处长三角平原河网地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加强水环境联保共治制度创新和联合行动,是最迫切的一体化工作之一。

以前,太浦河下游的上海和浙江境内河段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而上游的江苏境内河段定位为泄洪排涝和航运功能。如果上下游不协同,下游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三地治水难,终因一体化而实现破局。三地共同保护、协同治理,对太浦河的功能目标进行了整合,太浦河结束了“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的时代,从此成为一个整体。

上海市青浦区自然生态科负责人胡俊说:“这是全国首个突破行政壁垒来实现边界衔接、标准统一的跨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联合划分案例,有利于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

如今,三地交界的太浦河核心水域,正在打造长三角“绿心”的江南庭院、水乡客厅。未来,它将成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的“会客厅”。

此外,淀山湖、元荡等跨界河湖也都存在类似分歧。“因行政隶属不同,跨省界水体功能定位、保护目标不一致等问题由来已久,而且背后都牵涉地方发展权和发展利益,同一方不同层级部门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杨文敏表示。

为弥合各方分歧,推动达成共识,“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和考核评估制度应运而生。由此,“三家人”从各干各的到携手一起干,发挥出环境保护的最大效益。太浦河水质连续3年年均值稳定在Ⅲ类,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湖库已经提前达到2025年水质功能目标。

记者在元荡现场看到,碧波荡漾、水质清澈。一侧的元荡桥连接了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大大便利了两地的交通往来。

据介绍,4年来,长三角示范区47个主要跨界水体全部建立了联合河湖长制等工作机制。三地已累计开展5次跨界重点河流水质联合监测。

在空气质量联合预报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创新性探索。如组建示范区预报工作团队,建立跨区域轮值首席机制,启动示范区空气质量可视化预报会商等。为此,涌现出多个“首次”:2022年8月,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正式上线,为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的跨省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三地联合发布2021年度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是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年度评价报告。

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也实现了互学互鉴。浙江省嘉善县制定并发布全省首个以平原河网地区生态系统为基础的GEP核算技术规范,“生态绿色加油站”“三生融合”“农旅综合体”等一批生态共富实践经验得到总结推广。

嘉善的经验在青浦得到了延续和升级。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环境局综合规划科科长熊国华说:“在嘉善县绿色积分制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青浦区生态绿色积分制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试行)。今年在朱家角等15个村进行了调研,优化了人居环境等必选指标、优美空间等可选指标以及村级特色自选指标。近期,3个试点村将先试先行,然后在青浦区全面铺开。”

从过去的“各自为政”,到如今“凝心聚力”,长三角示范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步伐不断加快。

提升生态“颜值”,增加经济“价值”

作为“试验田”,长三角示范区如同一扇时代之窗,从中可以看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也赋予了美丽乡村全新的面貌。对此,生活在江苏省吴江区震泽省级湿地公园内的齐心村村民陈阿姨深有感触:“我家小孩在上海工作,每个周末都会回来,这里生活悠闲自在,回家就仿佛在度假,真是蛮好的。”

曾经的这里,小作坊集聚,环境脏乱差,如今却变成特色田园乡村。苏州市吴江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海峰介绍说:“生态绿色是长三角示范区的本色和底色,也是示范区的特色和亮色。震泽就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从单纯的经济强,走向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路。”

好风景吸引新经济。3年来,长三角示范区GDP年均增长7.4%,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在青浦区金泽镇,工地上塔吊林立,一栋栋建筑将成为华为研发中心的阵营;在吴江区善湾村,“曲水善湾”项目将黎里镇元荡周边环钟家荡村庄区域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乡村振兴样板;在嘉善县祥符荡创新中心,打造了全国第一个“近零碳”科创村落—— 竹小汇模式,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低碳社区、园区、城区建设提出了创新思路。

创新研发高等级项目纷纷落户,样板项目相继建成运营,都源于长三角示范区越来越优良的生态绿色基底,让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能级效应不断放大。

扫除一体化“障碍”,持续巩固深化拓展

4年来,生态环境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不断向纵深领域深化拓展,但仍然面临着不少“拦路虎”。

尤其在生态环境标准统一、交叉执法等领域,其法律刚性较强,当相关法律法规对跨域统一职责、做法尚未有明确规定,或两省一市对相关程序的地方法规或规章等规定不尽一致时,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制度创新工作就难以推动。

受此影响,一些标准无法顺利立项。如《示范区建筑施工颗粒物控制标准》《示范区固定式内燃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因生态环境强制性标准报送批准程序尚未明确、统一,还无法立项。

此外,生态环境执法检查互认仍有不同意见,三地在建立证据互认、证据移送、处罚决定互认等机制存在相关法律障碍等,都是长三角示范区向纵深探索面临的挑战。

“长三角示范区执法负责人由三地轮流兼任,每年制定一个执法计划。”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冯斌表示,三地经常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定期进行交流,在执法方面取得良好成果。但现阶段仍以联合执法为主,仅涉及现场检查,执法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三地产业布局不同,部分环境问题认识不同,检查要素和管理要求存在差异。加上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不同,容易产生 “同案不同罚”问题。

为清除长三角示范区一体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杨文敏介绍,下一步将按照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和深化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深化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建立重点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检查资格互认,推进跨区域交叉执法,探索制定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强制性标准的可行路径。开展淀山湖、元荡、太浦河等跨界河湖健康动态评价。

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模式,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示范区生态产品总值(GEP)统一核算制度体系,开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依托示范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生态,做强做优特色化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经济发展竞争力。

4年奋战,独奏变交响。我们期待,“试验田”的成果在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多区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