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北某高校环境专业学生在上实验课。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李军
眼下正是高校毕业生应聘和就业季。一家环境科研单位环境与健康科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由于环境与健康科研任务增加,正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然而,特别理想的毕业生却很少。她解释说,环境与健康涉及多个学科,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很受欢迎。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环境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方面的人才短板随之凸显,特别是环境与健康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现有环境与健康人才队伍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涉及环境、生物和医学等学科
环境污染的健康影响是环境、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研究员表示,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是人类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影响的时间和范围将是空前的、长期的和广泛的,由于其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十分重要。
他认为,通过交叉合作研究揭示区域疾病高发的环境污染原因,确定污染与健康损伤的分子机理,制定正确的防控方针策略,是目前研究的当务之急。只有环境、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合作,发挥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特点,共同致力于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研究,才能攻坚克难,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毕业于各大医学院校,特别是公共卫生学院,其次是来自高校环境学院的环境相关专业。相比较,各高校的环境学院鲜有环境与健康相关专业设置,这主要受限于环境与健康的专业属性,其侧重于人体健康。但医学院校的学生从事环境与健康工作,往往又缺乏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这又会影响他们在环境与健康领域能力的发挥。
专家表示,解决这一矛盾,一是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合作,组建联合攻关团队;二是培养学科交叉人才,特别是能够诞生一批创新型的学科人才。
记者调查发现,适应现实需要,现在有些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特长,也开设了环境专业。如海南医学院就开办了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侧重于环境知识,但也有少量医学方面的课程,如环境毒理学和环境医学等。这个学校环境科学专业老师李娜、张军等人认为,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应设置凸显与医学交叉的课程,如基础医学综合、环境毒理学、环境与健康、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课程。
在江桂斌看来,当前环境与健康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典型污染物的暴露缺乏数据、污染物诱发机体细胞损伤的机制不清楚,以及不同区域污染暴露组和主要风险污染物不确定等方面,而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转化毒理学、表观遗传学、环境暴露组学等密不可分。
在学科方面,与环境健康关联比较紧密的还有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如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理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等。
院校合作、以研带培,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人才是环境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很多高校非医学院系都在探索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注重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培养。
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如从2013年开始,山东大学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办了环境与健康菁英班,探索开展这一领域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类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院大二下学期本科生中选拔。目前,菁英班已经举办了3期,有一期学生毕业并踏上了环境与健康研究或工作领域。
以研带培。北京大学为充分发挥文、理、医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和学科交叉的传统,在1999 年开始推动多个学科参与环境与健康的研究,2007 年10 月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挂靠在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同期,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成立了环境与健康研究所,开展环境与健康领域相关学科间的交流和学科研究,促进环境与健康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从基础学科到决策支持紧密联系,为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决策支持。
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教授介绍,中心重视人才的培养,如从各院系选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有研究兴趣的硕士生、博士生,让他们参与中心的学术研究,为未来的独立研究打下基础。目前,已有环境与健康领域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博士后出站。
院校合作+以研带培。2015年3月,江汉大学专门成立了环境与健康研究院,与山东大学的菁英班面向本科生不同,这个研究院除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开展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外,还开展研究生培养,促进学科建设。被录取的研究生不仅拥有江汉大学学籍,同时成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结束江汉大学一年级集中学习后,全部科研与论文工作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相应导师的课题组完成。
多学科交叉,探索大健康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生命、环境、化学化工、医药、食品等12个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对本科生实施全新的培养方案。据上海交大教务处副处长付宇卓介绍,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宽口径知识基础,同时按个人兴趣融会贯通,选择专业交叉,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开展交叉培养模式探索的还有武汉大学。学校于2012年9月申报并成功获批在国内率先开设全球健康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据了解,全球健康学是一门以公共卫生学为基础的,涵盖临床与基础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
除了高校,目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科研院所和管理机构,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了环境与健康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 新闻链接
环境与健康教材编写专家研讨会召开
注重实用性与前沿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日前在京召开环境卫生学教材提纲专家研讨会。会议确定教材名称为环境与健康理论与实践,定位为实用性与前沿性。
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专家,围绕教材定位、提纲编排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及建议。
教材主体分为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案例分析3部分。此次会议形成诸多建设性意见,如建议“基础理论与方法”注重理论的严谨性与专业性。“典型案例与分析”应拓展案例的类型和代表性,一方面介绍与环境健康相关的国际经典案例及由此引出的政策、法规等,另一方面增加代表我国环境卫生的传统经典案例,并补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技术和人为污染性案例,增加相关评价标准的完整研制过程。“实用技术与应用”应突出环境流行病学的特殊技术与统计学方法等。
此外,会议还就学科交叉、版权问题及编审人员等问题做了讨论。
健康短评
高素质环境与健康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李军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与健康风险不断增大,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问题凸显,高素质环境与健康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从实践来看,当前环境与健康工作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基础能力亟待加强。如由于基础调查不足和基础数据缺乏,不但给识别主要环境危险因子、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带来困难,而且也难以开展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并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在基础能力方面,环境与健康机构设置不健全,目前只在国家层面设立了专门机构,配置了有限人员,地方层面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门人员,严重影响了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开展。从人才方面看,目前环境与健康领域缺乏优秀的领军人才和强大的支撑队伍。从科研看,长期的系统化基础研究不足,一些重要的领域,如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的致病机理、暴露途径、暴露生物标识物的确定,有害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评价指标和分析测试技术,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研究明显不足,研究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持不够,不能为有效应对环境健康事件、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与健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现有人才队伍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无法适应工作形势的需要。随着环境与健康风险的增大,相关专业人才短板更加凸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切实提上日程。
基于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应加强环境与健康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如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积极参与相关科技支撑和管理,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环境与健康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利用高等教育平台,储备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后备力量等。
对话
建设健康环境需要人才支撑
□ 对话专家
王建生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与社会管理研究部副主任,长期在卫生和环保系统从事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参与政策制定等。
中国环境报:您长期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和管理工作,请介绍一下这个领域人才队伍现状。
王建生: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的环境与健康工作队伍以卫生系统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员为主。环境卫生是“五大卫生”之一,从国家疾控中心到县区级疾控中心,都有专职从事环境卫生的队伍,而且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也主要是在卫生部门发挥作用。各类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也都设有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也有环境卫生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培养。
相对来说,环保系统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人员较少。从环境保护部直属机构来看,主要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环境规划院,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这几个机构有专职从事环境与健康工作的人员,总共在30人左右(相对于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200多人的编制,有一定差距)。在省级及以下环保机构基本没有专职从事环境与健康工作的人员,虽然之前的淮河肿瘤综合防治项目和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在20个省开展了工作,但都是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业务人员,还没有形成常规的工作队伍。
中国环境报:从工作需求看,环保部门有必要加强环境与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吗?
王建设:国家提出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其中强调要建设健康环境,这对今后环保系统如何保障公众健康提出了要求,必然也要求环保工作转到“健康优先”上,那么现在的环境与健康工作队伍是远远不能满足今后工作需要的。
其实,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EPA内部设有大量的环境与健康机构、日本环境省下设有保健局。比较而言,目前中国的环保系统从事环境与健康工作的人员是非常少的。
中国环境报:现在从事环境与健康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哪些学科专业?工作中存在怎样的不足?
王建生:这个问题也是要分卫生系统和环保系统来说。对于卫生系统,管理人员还是比较健全的,主要专业大多是公共卫生专业。而在环保系统从事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以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对于科研队伍来说,目前环保系统国家级机构里以公共卫生专业为主,大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都是引进的卫生系统人才。同时,也有一批原来环境专业的开始转到环境与健康领域。
环境与健康研究跨专业特点明显,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的人员专业面还是窄了些,急需地理信息、流行病学、政策法律、信息技术、毒理、统计学等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
中国环境报:未来环境与健康人才如何培养?需要怎样的专业背景?
王建生:我个人认为,未来环境与健康人才还是以公共卫生专业为主,这是由环境与健康工作特点决定的。环境与健康问题非常复杂,单纯从字面就能看出来环境科学和医学两大学科。其他学科如地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在环境与健康领域里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强调多学科交叉一定是趋势。如果从工作开展角度来看,有公共卫生专业(流行病、环境卫生专业等)背景,进入工作比较容易。目前环保系统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还是太少,特别是省级机构,应加快引进相关人才,以应对环保系统快速发展的环境与健康工作需要。目前人才缺乏是一个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