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福建 >> 正文

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福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亮点解读

Eedu.org.cn 作者:魏然 林祥聪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8
摘要: 为国家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十三五”期间福建既要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又要尽早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福建省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环境质量多年来保持全国前列。图为福建生态农村风光。

 

◆魏然 林祥聪

福建省多山,多水,多绿,森林覆盖率多年居全国前列,“清新福建”成为金字招牌;“十二五”期间,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交出大气、水、生态全“优”的成绩单,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作为国家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十三五”期间福建既要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又要尽早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守住“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如何发挥“试验田”的引领作用,为其他地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2月6日,《福建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为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管控等工作指明方向。

总体目标

到2020年,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土壤环境稳中趋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污染防治能力显著提升,辐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环境正常水平,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海岸带等资源有序开发,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具体体现在:

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总体高于95%;全省12条主要河流优于Ⅲ类水质比例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设区城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海域一类、二类水面占比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设区城市优良空气天数比例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 核与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水平:全省环境陆地γ辐射水平、环境电磁辐射、核电站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等保持环境正常水平。

■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翻倍,基本解决处置能力不平衡的问题。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实施相应主要污染物指标总量控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目标任务。

生态建设

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海岸带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7%,提高森林覆盖率,陆域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重不低于15%,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绿色”蓝图绘到底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就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做出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抉择。

多年来,绿色发展的接力赛,福建一直没有停止绿色的步伐。“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福建。”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如是说。“十三五”,福建绿色发展的蓝图将如何一绘到底?

《规划》提出,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分区域的环保差别化调控政策,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结构和规模,以环保手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和绿色转型。通过严格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合理开发海湾河口地区,协调控制能源资源消耗,持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在严格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方面,提出要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行石化等七类重点产业发展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和产业退出制度,实施“反降级”的刚性约束,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严格环境保护准入门槛。以战略和规划环评引领转型升级。发挥环境标准引导作用。

合理开发海湾河口地区。严格控制沿海区域围填海总量,对围填海面积实行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统筹生态系统修复与污染防治区域联防机制,完善陆源污染物排海溯源追究制度。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2020年底前完成全省市、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现状评估,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严格工业用水定额管理,到2020年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以上。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23亿立方米以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完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

关键词 污染防治

打好水、气、土三大战役

水、大气、土……这些都是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记者从福建省环保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战役,从天上到地下,布起一道绿色之网,用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解决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环境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好处。

“三大战役”从点到面如何布局?“以突出环境为导向,实行差异化管理”有关负责人表示,分区域、分流域、分阶段制定环境管理目标,注重精准施策。

《规划》对“六江两溪”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水质目标和重点管控任务,统筹推进河流、湖库、地下水与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将大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分解到九市一区,全面实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管理;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如何让百姓喝上放心水?《规划》提出,2020年,力争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2018年底前,汇入12条主干流及直接入海的小流域消除劣V类水体,消灭“牛奶溪”;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

如何让百姓尽情深呼吸?到2020年,设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部达标。健全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省界、省内重要区域大气联合监测,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合处置。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网络。

针对备受关注的土壤污染问题,《规划》明确,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2017年底前,编制完成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选择污染地块,以及受污染耕地和园地、蔬菜基地等,启动5至8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到2020年实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全部县(市、区)。

关键词 达标减排

确保工业源全面达标排放

近年来,福建实行环境质量和减排总量双控管理制度,实施

比国家更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标准,打好政策组合拳,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5年连降,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十三五”污染排放将处于高位水平,达标减排工作如何推进?对企业偷排超排,有没有杀手锏?

《规划》提出,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推进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排查并公布不达标污染源名单。2018年底前,工业企业要规范排污口设置,实施阳光排污。”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政府建立“黄牌”、“红牌”企业名单,每季度向社会公布。对超标或超总量的排污企业的“黄牌”警示,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达不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红牌”企业,一律停业、关闭。

此外,深化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推进生活污染减排、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业园区集中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脱硫脱硝、工业烟粉尘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

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的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显著提高小城镇污水处理率。完善生活垃圾与工业固废处置设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重占总无害化处理能力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水垃圾综合整治、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环境短板明确提出补齐措施。比如,确定从2017年起,逐步公开日供水1000吨或服务人口1万人以上水源水质状况,到2020年全面实现水质信息公开。明确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支持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给予倾斜支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小流域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项目和工作。

关键词 环境风险

实行全过程监管

福建环境风险企业多分散在沿江、沿河、沿海地区,石化化工园区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和环境风险防控设施亟待完善,应急基础能力不足,环境安全存在较大隐患。这些痛点如何破解?

《规划》指出,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将风险防范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处置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切实管控核与辐射、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守环境安全底线。

完善环境风险全过程监管。推进企业、园区和重要环境敏感点的三级防控体系。严格源头防控、深化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污染治理设施不规范、不运行、偷排、漏排等行为,强化事后追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将环境风险防范纳入到日常环境管理。城市建成区内现存化工企业在2017年前完成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严格控制主要流域干流沿岸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等项目环境风险。增强泉港、泉惠、古雷、江阴、海沧等重点石化、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

健全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指挥系统,保持与国家、本级政府、环境应急联动单位以及周边省份应急指挥中心的沟通,健全指挥协调机制。

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要求,探索引入“互联网+”危险废物信息监管手段,在厦门市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逐步全省推开。2017年底前,建成省、市两级信息化监控平台。

到2020年,国控、省控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实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制定出台福建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手册。实行定期组织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察考核,对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每年通报考核结果。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加大山水林田湖保护力度

较以往规划,“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增加了生态保护修复内容。要求到2020年,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较系统的生态安全保障格局。

根据《规划》,建设生态保护网络屏障。以“六江两溪 ”为主要水生生态廊道,以武夷山——玳瑁山脉、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两大山脉为核心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

保持生态功能保护带,以及以近岸海域和海岸带为门户屏障,形成生态保护屏障带。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准入负面清单,因地制宜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

福建省已建自然保护区达9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自然保护区(含保护小区)总面积8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保护网络进一步优化。如何防止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实行评估,建立考核制度;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排查检查。构建自然保护区监控体系,对保护区自然生境变化开展生态监测。”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海洋保护区覆盖率达到7%。

提升推广“长汀”经验,“十三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到2020年,国家湿地公园达11个,地方级湿地公园4个,自然湿地有效保护率达16%以上。

关键词 环保监管

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环保任务重,基层环境监管力量薄弱。如何避免“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迫在眉睫。

《规划》提出,制定出台《“十三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案》,稳步实施环境监测、监察垂直管理制度。采取有力措施、运用综合手段,确保水质与大气自动监测站建设、环境应急能力、固体废物监管能力、移动执法监管能力、生态环境安全监测预警能力、环保信息化等专项能力有新提升,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在监测体制改革上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扎实推进监测市场化。建立统一的监测网络,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物、辐射等生态环境要素,覆盖全省、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农村基层环境监测能力。

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风险的评估与预警。加大环境执法后督察力度,确保整治到位。推动环境执法力量向农村基层、向郊区和城乡接合部倾斜。要建立起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推动省、市、县、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监管能力建设,实现监管全覆盖,打通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执法工作力度,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深入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建立监测与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常态化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对超标排放、伪造数据等违法行为现场监测、直接依法查处。

促进“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应用。到2020年,建设“福建省生态云(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及相关部门生态环境数据的汇聚共享,为环境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民化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改革创新

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作为第一个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该如何当好“试验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

《规划》提出,要认真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的部署要求,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着力先行先试,建设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

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推行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执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环保警察。

健全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统一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依法治污的环保工作责任机制。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将督察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开展离任审计和终身追责。在部分地区开展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到2018年,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推广到全省所有市县,建立经常性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落实企事业环境责任。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责任,激励和约束企业认真履行环保责任。到2017年底,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对未尽披露义务的上市公司予以惩戒。

健全资源市场机制。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和水权交易制度;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开展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绿色金融;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强化社会参与监督,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构建社会共建环境大格局。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