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浙江 >> 正文

浙江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Eedu.org.cn 作者:王雯 冯元群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8/25
摘要: 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一大群海鸟正在碧海蓝天间翱翔,这些就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

本报见习记者 王雯 通讯员 冯元群

冠羽黑色,嘴尖黑黄相衬,身体雪白……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一大群海鸟正在碧海蓝天间翱翔,这些就是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

“以前要乘船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能入岛,还要‘潜伏’在观测棚内用望远镜远远地观察。”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数字鸟岛”智慧监测体系建设后,几十公里外点击手机屏,就可以实时监测中华凤头燕鸥等鸟类,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零距离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这是浙江数字化改革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强劲动能的一个缩影。日前,生态环境部将浙江作为全国数字化改革和生态环境“大脑”试点省,指出浙江率先在全国开展数字化改革探索,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具备试点基础条件,要求“探索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形成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为国家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体系提供典型经验和模式”。

推动多跨协同治理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奋斗目标,把“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为今后五年打造“八个高地”的具体目标之一。如何开启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新征程?

浙江省国土面积小,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排污许可发放与登记数量高居全国第二,化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比重大,环境风险源多,环境监管任务重压力大。对此,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表示,“要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根本出路和关键一招,推动生态环保业务再造、流程重塑,努力打造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智治、法治、共治一体推进的现代环境治理高地。”

在数字化浪潮之下,浙江省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智”理实践,在全国率先开发了“环境地图”,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今年以来,浙江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美丽浙江建设目标,强化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构建天空地人全感知、环境网络全互联、环境数据全流通、指挥决策全智能、环境治理全协同、环境管理全统筹的全新技术、业务和数据融合的架构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牵引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重塑。

如何实现生态环境要素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

在“美丽浙江”平台大屏上,记者见到了生态环境“大脑”。多项实时传回的生态数据正不断更新跳动,屏幕中间,一张生态环境全景图从生态环境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无废指数、减污降碳指数五个方面,不仅直观统揽了全省生态环境总体情况,各地的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减污降碳等情况也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操控鼠标,即可实时了解生态环境变化。伴随生态环境实时感知体系日益健全,这张覆盖全域的“数字地图”正不断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同时,平台设置了“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惠民助企”等模块,构建“降碳、减污、扩绿、惠民”的整体智治体系目标。

截至目前,系统共归集生态环境部回流、省级厅局共享和本系统三类数据162亿条。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不光是简单的叠加,更需要对业务进行转化重构,为此浙江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未来导向,推进多跨场景应用建设。

“我们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核心业务和痛点堵点难点,开发了‘浙里无废’‘督察在线’等应用,实现生态环境核心业务‘一体集成、一屏统揽、一网通办’,推动形成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竺恒峰介绍。

助力污染防治攻坚

走进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智”赋能彰显了治气成效。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研发及生产基地,也曾一度因异味污染问题被原环境保护部和浙江省政府联合挂牌督办。现在,一套可评价、可溯源、可预警的24小时全覆盖、全天候、智能化异味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异味污染扰民问题。

日前,上虞经开区智慧监管平台自动向相关人员推送了一条某企业罐区臭气浓度高达80000无量纲和高浓度VOCs特征污染物排放的报警短信,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第一时间通知企业环保负责人开展自查,并立刻派人前往突发事件现场。

“经过检查,我们发现是由于运输原料的槽罐车在装卸过程中未按规范操作,平衡管连接不当,致使挥发性有机溶剂大量溢出,从而发生了突发污染事故。幸好及时发现,不然还可能导致严重安全生产事故。”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天正巧碰上周末,依托于精准的异味监控和完备的管理制度,才在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据了解,这一体系现建有185个异味监测点,对监测范围内所有生产装置及附属设施的废气排放点和厂界环境点位开展实时监测,紧紧盯住潜在的空气污染源。智慧监管平台根据仪器监测分析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化工园区的异味污染进行评价、溯源和预警预报,为空气质量管控提供了量化参考。

精准管理、靶向治污,让污染源无处遁形,这是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从“实战实用”出发,目前,“美丽浙江”平台已覆盖水、气、土、固废等生态环境管理核心要素,通过多场景应用,实现闭环管理。

“浙里碧水”围绕水环境质量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推动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与保护修复的“多跨协同、数字智管”。

“浙里蓝天”集成完善全省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机动车排气等多个涉气应用模块,实现对大气污染源头监管等全流程数字化监管。

“浙里净土”应用遥感影像、无人机等技术提升监管能力,打造横向多跨、纵向贯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环境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

“无废城市”完善五大类固废管理、建设跟踪等子场景,推动各类固废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全过程闭环监管、精准减控。

惠企纾困精准监管

数字化赋能,浙江省还打通线上线下生态环境监管服务的“经脉”,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提“智”增效。

最近,湖州绿色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安环科科长周松正在为企业即将启动的新项目办理相关手续。让他欣喜的是,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办妥的手续,现在只需要一周时间。“本来要挨个跑部门咨询、办理、走流程,现在通过智能研判,生态环境部门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主动提供精准的环评服务,提前告知和提醒我们相关事项,可方便了。”周松说。

这得益于全省环境准入制度改革和“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数字化改革试点——“浙里环评”应用场景建设。通过“云”研判,不仅生态环境部门可以获得包括环评类别、排污许可类别、是否需要开展碳评等环境准入信息,提升项目准入的研判速度,招商部门和建设单位也可在线查询研判项目是否符合准入条件,推动项目精准高效落地。

“该应用由环境准入一键查、环评中介一目览、项目环评一站服和排污许可一证管四大板块组成,解决了当前环境准入管理中存在的部门信息获取不对称、企业环境准入研判不便捷、建设项目生态环保管理碎片化和企业自主选择环评中介机构难四大难点痛点问题。”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处长周碧河介绍,截至目前,系统已智能研判项目12800个,发送企业环保工作提醒2038次。

日前,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松阳分局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王凯像往常一样,登陆“环保e企管”应用平台查看辖区内各企业情况,发现辖区内一企业变成黄码,立即前往企业现场了解情况。原来,该企业应急预案到期后没有及时备案,导致出现黄码预警。“只要尽快编制应急预案,及时备案后黄码会自动转成绿码。”王凯告诉企业负责人。

据了解,浙江“环保e企管”通过对企业各类环保监管数据和日常管理数据实时分析,动态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风险状况,赋予企业“红黄绿”码并动态更新,为查处环境问题、分级分类监管提供支撑。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监信处处长陈渊表示,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试点省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下一步,浙江省将聚焦数字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常态化迭代升级生态环境“大脑”,构建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为全国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探路先行。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