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重庆 >> 正文

守住310万亩湿地生态红线

Eedu.org.cn 作者:张国勇 王翔    资讯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20
摘要: 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成为各区县的一项重点工作。几年过去,我市湿地的现状如何、红线是否落实、其保护与修复有何进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开县汉丰湖。通讯员 周渝国 摄

  本报记者 张国勇 王翔

  开县汉丰湖、九龙坡彩云湖、南岸迎龙湖、忠县皇华岛、南川黎香湖……如今,这些地方作为旅游景点,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熟知。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湿地。

  2013年,我市划定了310万亩的湿地生态红线,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成为各区县的一项重点工作。几年过去,我市湿地的现状如何、红线是否落实、其保护与修复有何进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落界成图”,我市将生态红线划定的湿地面积,全部细化到了具体的地块上,确保了湿地保护有据可依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地球之肾”。2013年,我市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中,首次划定了湿地生态红线,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310万亩。

  划定红线易,守住红线难。这对政府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发展眼光和智慧的难题。

    “重庆的选择是不遗余力地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说,湿地的保护,是我市守住湿地生态红线的首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落界成图”,即在拟定的《全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将生态红线划定的湿地面积,全部细化到具体的地块上,使其成为各地综合考虑“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尺,做到湿地保护有据可依。

    与此同时,我市优先对重点湿地进行保护,加快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相继建成1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22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8个),包含了43.1万亩的湿地,使全市湿地保护率快速攀升至13.9%。这些保护区和公园的建立,对重点及核心区域湿地形成了有效的保护,避免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10月17日下午,记者走进璧山秀湖国家湿地公园,绿树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浅水滩绿草随风摇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很难想象,这个璧山老城区与绿岛新城的结合部,曾经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城市的快速扩张对湿地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009年,我市启动了秀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划定生态保育区、实施湖周居民搬迁、地下雨污管网改造、关停重点工业污染源、取缔养殖污染源、加大湖面“洁面”工作、修建环湖多功能生态缓冲带等措施,逐渐使秀湖湿地公园成为璧山城市中心的一颗“生态明珠”。

    “未来,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力争明年出台《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并在‘十三五’期间新增8个湿地公园,让更多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吴亚说道。

    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我市5年恢复湿地面积5.25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破坏容易,修复却十分困难。近年来,我市在加大湿地保护的同时,加强了对湿地修复的投入。

    “如今,开县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与以往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市湿地中心主任夏一平介绍,近年来,我市加大了湿地修复的投入力度,以开县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我市累计投入2000万元,对其进行了全面保护与修复,还探索了消落带湿地四级治理模式。

    消落带湿地四级治理,即在第一级三峡库区水位175米以上,实施鸟类庇护林工程,通过改造低效林,引入利于鸟类筑巢的树种,实施全面封育,达到保持水土、净化水源、庇护鸟类的目标,目前,已实施4950亩。在第二级175米至165米区域实施林泽工程,栽植耐淹性较强的水松、水桦、竹柳、落羽杉等十余种乔木,发挥稳固库岸、净化来水、优化景观的功能,目前,已完成林泽工程1350亩。在第三级165米至150米区域实施基塘工程,挖塘堆基,以冬季蓄水沉淀的底泥作为养分,在近自然的管理模式下,种植荷花、水生美人蕉、菱角等水生作物,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景观效益的有机融合。在第四级150米以下,则实施自然植物带生态保育工程,对该区域的植被采取近自然管理,严禁人为干扰,利用湿地的原生演替功能,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目前,该工程已实施8235亩。

    经过修复,澎溪河湿地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有效提高了当地鸟类种群和种类数量。湿地内植物由原来的548种增加到现在的608种;动物种类由原来的207种增加到现在的227种;白鹭的种群数量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达到2000余只;还发现了以前在重庆都没有观测记录的蓝胸秧鸡、红胸田鸡,以及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等。

    这仅是我市湿地修复的一例。5年来,我市已累计投入林业项目资金约1.1亿元、其他资金2亿元,先后对黔江小南海、开县澎溪河等11块湿地开展了湿地保护恢复建设,使湿地保护恢复面积达到5.25万亩。

    据介绍,我市还将按照“动态平衡、总体增加”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湿地修复工作,通过建设保护区、退耕还湿、湿地生态补偿等措施,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恢复和治理10万亩湿地。

    合理利用,我市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各地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湿地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最重要的是生态效益。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那么,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市在湿地保护与修复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湿地生态产业发展路径。

    “你看,这些水里面长出来的藤菜、丝瓜,不用土壤,也不用施肥,环保得很……”10月15日,在巴南区二圣镇邓家坝村,一个个绿油油的浮台漂浮在鱼塘边上,村民张德秀正在旁边掐着藤菜,而这就是我市探索出的“鱼菜共生”湿地利用模式。

    所谓“鱼菜共生”,即是在水质较肥的池塘中,利用人工搭建浮台种植水生蔬菜,通过蔬菜根须吸收水中富营养物质,达到净化和改善池塘水质、减少鱼病发生及用药、提高鱼产量等目的。

    如今,由于技术逐渐成熟,湿地“鱼菜共生”模式快速推广到了九龙坡、大足、璧山、巴南、南川、涪陵等32个区县。5年时间,我市“鱼菜共生”湿地总面积达到17.8万亩,实现产值25.3亿元。

    “除了‘鱼菜共生’外,我市其他地方也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湿地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夏一平说,大足利用太空荷花种植资源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湿地花卉苗木产业;石柱利用稻田湿地,大力种植莼菜,获得了大量出口订单;开县汉丰湖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开展湿地生态体验、湿地科考教育和水鸟观赏旅游,仅今年国庆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这些都成为我市合理利用湿地的典范。

    今后,我市将持续推动湿地的合理利用,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10个,建设高碳汇湿地生态系统示范点5个,建设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5处,为湿地的保护、修复与利用的有机融合提供借鉴。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