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游客在紫云猕猴桃园采摘猕猴桃。 唐彪摄
张厚美 向朝伦 程文雯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近日对创新创业之星进行表彰,一颗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荣获优秀创业团队。
这个团队有何过人之处?原来他们致力于推行“自然农业”生产方法,带动农民提升产品质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在表彰晚会上,一颗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翔说,要通过自身力量带动父老乡亲“做受尊重的农民”。
不施肥 不打药
“自然农业” 帮助乡民解困
谭翔生长在苍溪县白山乡的一个小山村。从小,他就看着具有丰富果树种植经验的父亲在果园里劳作。可是,几十年下来,自家好几十亩的果园并没有带来多高的收入。他开始思考,如何为更多像父亲这样辛劳了一辈子却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解困。
“近几年,我老家的亲人因病去世的不少,这让我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谭翔说,几年前在国外,他接触到了那里的“自然农业”生产过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充分利用土地相关的原生生物链保护土地品质,从而生产出纯天然农产品。
经过多番考察论证,谭翔把这种“自然农业”生产方法率先运用到自己的家乡——白山乡红庙村。
2014年,谭翔流转了近50亩荒地,建起了自己的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园区。2015年,他还吸纳了100多名社员,建立了一颗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旗下的标准园区达到300余亩。
“取名‘一颗红心’,是要表达我对土地、对农业、对家乡父老的赤诚。”谭翔微笑着说。
种草籽 引昆虫
依靠生物链提升农产品质量
不使用化肥,也不倡导使用农家肥,如何保证土地肥力能够满足猕猴桃树生长所需?谭翔给出的答案很简单:种草。
“除了土地本来生长的草之外,我们还额外播种一些能够平衡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营养成分的植物,比如大豆、紫花苜蓿等。土地的原生肥力恢复后,吸引来的昆虫、鸟类也会形成良性的生物链。”谭翔信心十足地说,“如此便不会有大规模的虫害、病害,也就不用使用农药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自然大幅提升。”
刚开始推行“自然农业”生产方法的时候,不少村民说谭翔“疯了”,父亲谭永宽也对儿子的理想持怀疑态度:“我种了几十年果树,从没听过不施肥、不用药的种法。”
不过,父亲还是对儿子表示了支持:“既然他流转的是荒山,这两年下来,果树的长势又确实不错,就让他试试吧。如果果子的品质真的提升了,单价也就会高起来,那我们就乐得‘种懒庄稼’。”
今年春节期间,谭翔组织工人对园区的猕猴桃树进行了嫁接,预计在2018年,这些树就会挂果。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加强监管,保证产品质量,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谭翔说,“效果出来后,我想扩大生产规模,将雪梨、黑米等特色农产品纳入‘自然农业’生产范围。我的远期目标是,把这种种植方法推广到全县,带动全县的父老乡亲转变生产观念,做收入高、有尊严的农民。”
重监管 定规程
“绿色种养”成增收倍增器
谭翔带领的团队只是广元推广绿色农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广元市委书记王菲说,未来5年,广元要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绿色产业是重要支撑。
如今,广元将发展绿色产品作为脱贫奔小康持续增收的“倍增器”,广元“七绝”(红心猕猴桃、米仓山茶、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剑门关豆腐、油橄榄)和广元“三品”(生猪、土鸡、肉牛羊)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打产品。
昭化区紫云乡紫云村是猕猴桃专业村,90%以上农户是靠猕猴桃致富的。
紫云村村支书冯开银说,紫云乡从七八年前开始大面积种植猕猴桃,现在已经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里的红心猕猴桃比普通绿心猕猴桃要贵两三倍。这是为什么呢?
猕猴桃种、管、采都有严格的规程。为了保证绿色产品的品质,广元市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体系,除市、县区设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全市238个乡镇、2419个村委会均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协管员,标准完善,人员配足。紫云村配置了5套监管装备,10名专兼职人员。
今年8月,紫云乡、紫云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工作人员带着工具分别到各家猕猴桃园进行采样测量。检测结果显示,谢芸落和其他几个种植户的果子,要9月才能下树,这也是当地最后一批少量的晚熟猕猴桃。
“虽然差钱,我也不能随便提早采摘,果实不好,蒙了消费者,以后没人买了,反过来还是种的人遭殃。”谢芸落如是说。
“绿色种养就像魔杖,各项制度到位,卖价才能翻番。”冯开银说。
绿色种养这根魔杖幻化出的岂止是农产品卖价,又何尝不是农民的自尊与自信?
近5年来,广元年人均增收14.5%。截至8月底,广元97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4.3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预计今年全市将有6.1万贫困人口脱贫。
特色优势 产业集群
从“绿色脱贫”迈向“绿色小康”
广元提出,在稳定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和已认证绿色食品产品基础上,未来5年,计划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总面积达到300万亩;新认证绿色食品30个,总数达到70个以上。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30家,总数达到60家以上。
广元绿色产业已经形成现代农业、食品医药、康养旅游等多个特色优势产业,且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形成千亿集群。
来自广元市扶贫移民局的统计显示,今年将要脱贫的2.1万户贫困家庭,80%加入了“绿色种养”序列,有的自己发展,有的以土地、资金、生产资料入股加入大户,年底分红。
对于广元来说,“绿色脱贫”不是终点,还要实现“绿色小康”。要持续给予农民技术指导,把绿色新技术、新观念快速导入群众心中。广元从县区到乡镇、村社,办起了技术培训中心,长年推广种养技术技能。
目前,广元7个县区正积极准备在贫困村筹办“农民夜校”,不但培训绿色种养技术,还培养绿色生活习惯、普及法律法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