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野生东北虎虎影重现

Eedu.org.cn 作者:萧野    资讯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4
摘要: 三江平原和长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有一个共同的保护重点——东北虎及其栖息地。

三江平原和长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有一个共同的保护重点——东北虎及其栖息地。上世纪末,野生东北虎几乎在我国境内消失,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近年来黑龙江省桦南、双鸭山、林口、绥阳等林业局又多次发现野生东北虎踪迹。摄像头捕捉到的数据显示,2012~2014年间,至少有27只东北虎在吉林省珲春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活动。野生东北虎为何一度绝迹?它们“归去来兮”又表明了什么?

 

一方霸主变成极危物种 
 

来去如风驰电掣、咆哮如雷霆震彻山林,大型食肉猫科动物“东北虎”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寒温地带,是老虎家族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之一。它们夏天时皮毛为棕黄色,冬天为淡黄色,长长的毛发有利于抵御严寒。它们背部和体侧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两条靠近呈柳叶状。目前,国际野生动物基金会将东北虎列为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它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里属于“极危”等级。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有300万年进化史。它们的爪子长达10厘米,比钢刀还锋利;犬齿长达6厘米,犹如利剑。它们是“健走能手”,一昼夜能走80至90公里;跳跃高度达两米,游泳是它们的特长之一;用尿液标记领地,拒对手于千里之外是它们的惯用伎俩。东北虎生性谨慎,一旦发现走过的路有异样,宁肯绕行也绝不冒险。它们躯体强壮,善于用潜伏袭击的方式捕猎,马鹿、野猪是主要食物清单。此外,它们嗅觉发达,记忆力好,报复心极强。

“一山不容二虎”,成年东北虎平时独来独往,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发情期,才会出外找“对象”,以啸声、气味为联系信息寻求配偶。但交配期一过,雌雄各奔他乡。雌虎交配后105天左右产仔。幼虎与母亲生活两三年后能独立生活了才离开母虎。雌虎在这期间不发情交配,所以自然条件下,每两三年老虎才繁殖一次,生殖能力很低。东北虎野生寿命15~17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

东北虎的足迹曾一度遍布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东北森林茂密,植被类型多样,为野生东北虎提供了食物和隐蔽场所,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东北虎有200只左右。但如今,俄罗斯远东的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成了野生东北虎的主要据点,约400~500只。

  

人类活动让老虎背井离乡

 

在人类面前,“百兽之王”脆弱得似乎不堪一击。由于人类采伐木材、劈山开矿、垦荒、种参、修路等开发行为,致使原始森林不断减少,森林结构遭到破坏并趋向简单化,依赖森林生态环境的野猪、狍子、獐子、羊等中低端动物,因原始森林大量减少而不得不迁徙,生物多样性降低,打破了食物链的平衡,适合东北虎栖息的环境越来越少。此外,因巨大的经济利益,老虎被捕杀。不少老虎被迫背井离乡,“出国定居”,逃往地广人稀、环境较好的俄罗斯境内。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境内约有150只野生东北虎,因偷猎、森林采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影响,到了上世纪80年代,长白山一带的东北虎分布区已四分五裂,形成几个“孤岛”,亦称“失落的王国”,这使野生东北虎难寻配偶延续种族,在我国境内几乎消失。

  

栖息地渐恢复 虎影重现 
 

好消息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多年开展的监测和研究显示,2012~2014年间,至少有27只东北虎长期活动于中俄边境的吉林东部区域。观测数据还显示,东北虎在黑龙江完达山等地偶尔出现,是“游荡型”的,没有稳定的种群。野生东北虎的“返乡”是一个好的信号,它表明东北森林的生态作为栖息地有所恢复。

曾经啸聚山林的东北虎要维护其种群的活力,需要广阔的栖息地和充足的猎物来源。我国目前正研究相关保护规划,通过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以求实现东北虎种群回归;吉林、黑龙江已全面禁猎,保护老虎及其食物链;对东北虎重点分布区域内的林场全面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的干扰。

我国野生东北虎的保护有一个必须逾越的现实问题:没有俄罗斯远东地区人烟稀少的广大林域,只有“四分五裂”的“孤岛”家园。这就需要建设多个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廊道”,连接各个“孤岛”。一只雌东北虎需要400~500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才能正常生活和产仔,20只雌老虎才能组成一个可长期健康繁殖的种群,这样的种群就需要近一万平方公里的连续森林。目前东北虎保护优先区包括“珲春—汪清—东宁—绥阳”保护优先区、长白山保护优先区、完达山保护优先区、张广才岭南部保护优先区以及穆棱东部保护优先区。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