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资讯正文 | ![]() ![]() |
|
||||||||
转变发展观念 切实保护“三江源” | ||||||||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4 | ||||||||
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还要做哪些重要的工作? 李津成:要做的事情很多。从长远考虑,“三江源”地区还应采取强有力的政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因为这个地区的生态太脆弱了,承载不了那么多人,落后、封闭的经济社会条件,使现有人口的转移难度很大。为此,建议国家对这一地区实行特殊的计划生育奖补政策。实行积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加快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同实施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一样,是“三江源”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战略性措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区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等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三江源地区有河流、湖泊、沼泽、雪山、冰川等多种湿地类型,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其中,沼泽分布率大于2.5%,是全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有较大支流180余条;大小湖泊16500余个,其中在仅100余平方公里的星宿海就有2600多个湖泊;冰川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以上,年消融量10余亿立方米。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区内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脊椎动物370种,约占青海省脊椎动物种类的47%、全国的11%。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种,其中有著名的虫草(冬虫夏草),另有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占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类的26%,三江源区还有9个植被型、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以及众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体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泽等湿地。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在寒旱生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无论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滩地、沼泽,还是东南部的高山峡谷,由于地质发育年代轻,地质不稳定,山高、坡陡、峡谷深,风化壳浅薄,土壤厚度薄、质地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地表植被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自然恢复,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 “三江源”主要国家级生态工程 目前,三江源区已建、在建或规划建设的主要国家级生态工程有: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1998年由青海省政府发布禁止天然林资源采伐的公告为标志,正式启动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全面停止采伐,林业职工转岗分流。工程主要涉及保护区内的所有国有林场和玛可河林业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规划将区内水土流失严重、产出水平低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干旱缺水、广种薄收、农作物保收率低的25度以下的山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高寒耕地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毁林毁草新垦耕地共计95.32万亩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包括玉树州的玉树、囊谦、称多、治多、杂多、曲麻莱县和果洛州的班玛县,2000年开始了试点示范工作。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一期工程列入玉树、果洛两州的玉树、称多、班玛县和玛可河林业局,建设期从1990—2000年,共完成人工造林4833公顷,封山育林10.8公顷,新建苗圃40公顷,设置网围栏20万米,建设树木钢制保护圈2万个,公路绿化近40公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保护区黄河流域的县,经过了三期工程建设,主要进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农田林网、四旁植树,使民用木材和薪炭材的供需矛盾得到了缓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建设工程规划列入了保护区内的兴海、同德二县,其中人工造林1000公顷,封山(沙)育林40000公顷。治沙工程1991年启动治沙工程,主要涉及治多、曲麻莱等沙化严重的县,进行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设置网围栏,目前已经结束。———保护母亲河绿化工程1999年开始,沿黄河流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完成造林200公顷,整地667公顷。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0年,国家林业局已开始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进行投资建设,包括保护区碑址处造林绿化、4个管理站建设和鄂陵湖—扎陵湖核心区保护示范建设工程。休牧育草工程从2001年开始,三江源地区10年规划休牧育草11354万亩,草地建设内容包括草地改良、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黑土滩”治理、鼠虫害治理。 我国将继续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力度 在不久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全国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上,青海省副省长赵永忠介绍,2006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实施生态移民的力度,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恢复。据赵永忠介绍,2004年10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56户250多名牧民收起帐篷,搬入了当地政府修建的新定居点,标志着“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开始启动。2005年“三江源”地区共实施生态移民2066户,涉及农牧民10090人,这是“三江源”地区移民工程实施以来移民数量首次超过万人。2006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力度将继续加大,青海省全年计划投入8800万元资金,实施生态移民1.1万人。赵永忠介绍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恢复是青海省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将通过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和草地、林地、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规划,初步遏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恶化的趋势。(马玉宏)(来源:新华社)中新社西宁七月九日电(记者徐长安)中国西部省份青海省素有江河源之称,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汇聚于此。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三条动脉,三江源自然保护,正如青海省长宋秀岩所说,“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九日,在接受“海峡两岸记者青藏行”联合采访团采访时,在回答了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的提问后,青海省长宋秀岩特意告诉本社记者:“青海有责任、有信心为中华民族保护建设好三江源。”“青海素有三江源头、中华水塔之称。”正因为这样,宋秀岩认为,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而三江源的生态保护能否成功就成为青海交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历史性的答卷。 青海省正式实施八项规章制度 积极保护三江源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4月27日电为了进一步实施好国务院批准的《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近日,青海省相继出台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等六个管理办法和两个细则,并正式实施。(来源:经济日报)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中华环保世纪行系列报道之二 三江源工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 京冀水权引争议 华北平原水资 第5届世界水大会 解决中国水 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 首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 太湖湖畔日记:湖州离湖更“ 南京水环境的亮点与“污点” 保护文化遗产 守望精神家园: 史振华:“一把米”降伏治污拦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