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正文

贵州精心守护乌江一江碧水

Eedu.org.cn 作者:陈梦竹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7/21
摘要: 近日,由贵州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办的“守护母亲河·奋力出新绩”2021年贵州环保行如期启程。贵州第五次环保行仍以乌江为主线,考察乌江多个监测断面、水电站、沿岸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为乌江“把脉问诊”。

陈梦竹

近日,由贵州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办的“守护母亲河·奋力出新绩”2021年贵州环保行如期启程。贵州第五次环保行仍以乌江为主线,考察乌江多个监测断面、水电站、沿岸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为乌江“把脉问诊”。

乌江天险焕新颜

记者跟随采访团穿越十几公里山路,绕过二十多道弯,终于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发源于乌蒙山的六冲河与三岔河在这里汇合成乌江,横贯贵州中部和东北部,成为贵州第一大河。乌江以近贵州省四成的国土面积和承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成为贵州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六冲河与悬崖相依,组成风景如画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村人依山傍水而居。过去,这个悬崖下的村落因自然条件闭塞而深陷贫困,只能“靠水吃水”。网箱养鱼、沿河捕捞以及污水直排等行为,破坏了六冲河的生态环境。

据村民回忆,六冲河面上曾一度布满垃圾和油污。2018年,贵州省取缔网箱养鱼,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2019年,完成全面退捕。化屋村撤掉了网箱,渔船也全部上了岸,并且,乘着化屋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东风,渔民得到了妥善安置。

化屋村相关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为解决农户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化屋村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预计在今年7月底,污水治理工程能实现全覆盖。”如今,六冲河水质已经达到了Ⅱ类,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2019年,化屋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化屋村人守护着乌江上游的一方水土,心里逐渐形成了一杆发展与保护的秤,在脱贫致富的路程中,归还了乌江碧水清波。

34号泉眼治理上新阶

告别秀美的乌江源百里画廊,采访团一行来到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乌江34号泉眼。

如果说化屋村是乌江的明珠,那么34号泉眼就是乌江的隐痛。34号泉眼是一个岩溶泉,2009年,距离其11.4公里的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现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交椅山磷石膏废渣场产生的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致使乌江大坝下游流域氟化物和总磷长期严重超标,流域水质从过去的Ⅲ类下降到劣Ⅴ类,乌江镇河段因此一度成了“米汤河”。

发现污染后,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按照贵州省政府和原贵州省环保厅要求,采取系列措施对34号泉眼进行污染治理。2012年以来,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在34号泉眼陆续修建了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包括抽水工程以及深度治理工程,形成前端减量、中端抽回、末端治理的污染治理模式。

此后,污染情况呈现逐年减轻趋势,水质逐渐变好。然而,这套设施不足以处理在丰水期持续降雨的情况下34号泉涌出的全部污水。经过一系列汛期保障扩能工程建设,2021年,乌江34号泉眼污染治理工程的处理能力达到12000m3/h,能够保障对汛期泉眼出水进行全部处理。34号泉眼下游干流总体水质保持在Ⅱ类,达到了治理目标。

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吉星告诉记者:“现在泉眼涌出的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已不会再对乌江造成污染。但泉眼涌出的水还是污水,我们会进一步从源头下功夫,将34号泉眼出水的磷含量进一步降低,直到34号泉眼再也不会对乌江产生污染。”

治污新进程开启

水变清了,是普通民众对乌江水质变化最直观的感受。但对乌江治理,仍不能停下脚步。

采访团发现,在最大限度地消耗磷石膏的同时,不对环境产生其他污染十分困难,并且当地农村还存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不能保障正常运行、垃圾处理方式粗放落后等情况。

此外,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没能传进家家户户,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乌江水质保护看起来是在水上,但根子在岸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忠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护乌江,守护母亲河,我们要做到‘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守护好乌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