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追忆梁从诫:自然之子的…
缅怀前人,奋发我辈——…
“苦行僧”梁从诫:在中…
梁从诫:一个人要有社会…
自然之子梁从诫:滴水穿…
梁从诫永别人间 自然从此…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逝…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病逝 享…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信息台 >> NGO动态 >> 正文
高级搜索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纪念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
作者:熊志红 陈…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3 13:04:52 | 【字体:


已成永恒的记忆


    2010年10月28日16时25分,接到绿色江河会长杨欣的短信,一个惊雷:梁从诫先生离我们而去。当时距离梁先生去世,仅仅20多分钟。我不敢相信,心在痛。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复。


  我再次翻开梁先生编辑撰写的几本书,《不重合的圈》一书扉页上,认认真真签着:“梁从诫2008.12.2”。不知道我是不是最后一个采访先生的记者,不知道这是不是先生最后一次为他人签名。此时,先生已经患上老年性痴呆。


  细细想来,和先生有三次交往。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国家环保局人事司来了一位老先生,从他和同事的谈话中,隐隐听到“环保民间组织”这个词,我并未在意。


  老先生走后,同事神秘地说,知道他是谁吗?不等我回答他马上说,他叫梁从诫,是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的儿子。他们要成立一个环保民间组织自然之友,想挂靠在国家环保局,根本不可能。


  梁启超、梁思成的大名并没有令我吃惊,当我听说梁从诫辞去大百科出版社稳定的工作,去创建环保民间组织时,我震撼了。


  那是1993年,中国的思想界、知识界相对沉寂的岁月,民间组织后面隐讳着人们避之不及的涵义。多少人的目光集中在经济的“大道”上,居然有人抛开“先富起来”的前程,去奔未知数太多太多的“民间组织”。当时很多人还把环保当成环卫,政府部门唤起民众关注环保还是艰难之事,梁从诫他们几个民间人士又能有什么作为?起敬之时更多一份担忧,再想回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风貌,已经记不清什么了,只留下那个名字:梁从诫。


  近距离感受梁从诫先生的风采,正是2008年的那次采访。去之前知道老年性痴呆已经袭击了梁先生,往日的敏锐思维、清晰语言渐渐离开了他。


  我听着梁先生夫人方晶女士说话,望着梁先生眼中流露出不可抵御的神韵,不由得有点儿走神。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冬日和煦的阳光照到梁先生的脸上,宁静温和,眼神中隐隐透出一股英气,仿佛要向人们诉说什么。英气代表着梁先生十几年对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不懈追求,老百姓赞为“中国民间环保的开拓者”,《南方周末》称之为“绿色中国的推动者”。开拓和推动都不是“句号”,梁先生和追随者们进行着的中国民间环保事业,正大踏步前进,队伍的前头,有梁先生的身影。而宁静温和,是梁先生的固有风范和个人魅力,使他把众多年轻人和公众轻轻揽在“自然之友”周围,揽在中国民间环保事业周围,结成一支不可阻挡的民间大军。


  梁先生不为前途艰难而不为,不为宵小之事而不做,践行着“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朴实理念。梁先生有着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对话保护滇金丝猴,请英国首相布莱尔参与制止欧洲市场对藏羚羊绒的奢求从而保护这一濒临灭绝动物的“壮举”,也有许多细小之事影响着更多公众。


  梁先生家里备着几只大水桶,平日洗衣、洗菜、做饭的废水通通收集起来,擦地冲厕,已经习惯;出门在外吃饭用自己随身携带的筷子,影响着身边的志愿者们纷纷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看到同行的一位副部长要把喝完的矿泉水瓶随手扔出车窗,他马上制止;同行的志愿者出了车祸,他不顾自己同样受伤,守候在伤员身旁,为其抹去心灵的创伤。


  采访结束时,我拿出刚在自然之友买的梁先生文集《不重合的圈》,想请梁先生给我题字。保姆马上过来制止说,梁先生不会签字了,上次邮递员送来快件要梁先生签字,他怎么也想不起“诫”字怎么写。


  梁先生不说话,接过笔,认认真真一笔一划流畅地签下:梁从诫2008.12.2。


  那一刻,永远印在我的记忆中。


  第三次不能算作交往,只能是“神交”。采访先生两年后,为了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绿色呼唤——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启示录》,我又一次梳理曾经的记忆。


  采访梁先生身边的一些人,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先生以六十出头的年纪抛开安逸稳定的收入,对周边各种利益诱惑视而不见,能在社会思想界相对沉寂、知识界相对迷茫之时,去做前途未卜的民间环保。


  著名学者季羡林称梁先生,“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的表现,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之举。”甚至,先生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生命壮举,扛起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绿色大旗,扛起中国民间环保领军者的大旗,从1993年著名的“玲珑塔之约”那个三四十人的聚会开始,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到今天3500多个组织,成千上万的公众参与。


  有人说,先生乃“君子之度”,身上灿烂着一种唤起公众环境意识,凝聚志愿者大军的个人魅力;


  有人说,先生谦和致远的普通公民之态,使很多人重新认识今天的知识分子精英;


  有人说,是先生把她从狭小的书斋中“拖了出来”,重新拾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从清末祖父梁启超唤起民众觉醒的先进思潮开始,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血脉中流淌的忧国忧民的中国士大夫精神,一个多世纪几代人的追求,传承到梁先生身上,便以一介普通公民、一个现代“士大夫”的身姿,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中国的“士”,有其独特的内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说的是志存高远,不被眼前的利益束缚,而有宽广的胸襟,强毅的精神,“士只有弘毅之至,才敢希望于必要时走成仁取义的一步”。取义成仁说不上,但中国士大夫笃定的信念和意志,甚至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生命状态,使先生独立于绿色文明的潮头。


  中国士大夫穷其一生寻觅那扇紧闭着的报国之门。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一如当年梁启超唤起沉睡的民众,一如当年梁思成为了民族精神的承继拍案而起。为国为民的热血在梁从诫先生身躯中纵横之际,他寻找到了把民间环保事业作为突破口。对他和他那一代承继了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来说,民间环保是最好最恰当也是最可行的切入点。


  寻找到做民间环保,是先生的幸福,也是我辈的福祉,成就先生一番民间大业的同时,终是汇聚了一代又一代高举绿色大旗者不可阻挡的民间环保洪流。


  呜呼!清晰的记忆,远去的先生!


  哀哉!南天上,白云间,先生走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