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环保大时代
“它使环保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政府行为或专业民间组织行为上,而是开创了一个双向沟通、声势强大的人人环保时代。”
 南京梧桐风波最早发帖人之一 周娴 江苏南京地铁3号线的大树移植,引出了一个中国城市市政的新名词:“绿化评价”,俗称“绿评”。
原有的工程环境评价——俗称“环评”,由有资质的环评机构执行,针对大型工程对于空气、土壤、水源等环境因素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审核,不通过则工程不允许上马——其中并不包括针对工程涉及的树木移植的评估。
但是,这一次为了南京梧桐树的命运,在以民间声音为主的多方关注后,一个有南京特色的“绿评”制度出现了。激发、推动并最终促成这一国内环保新创举的,正是公民的力量。
2011年3月初,在新浪微博上最早由网友曝光的大行宫地铁工地大树砍头照,成为了这场护绿运动的起源。一石激起千层浪,基于南京人、南京城与梧桐树之间融合了历史、人文、绿化、气候、城市风格、个体记忆等多种因素的深厚感情,霎时间,在网络上掀起民间舆论巨浪,席卷全城。网络上的抗议迅速由普通ID延伸到诸多名人ID,以及媒体官方ID,成立了若干以商议如何保树为主题的讨论群、讨论组,并很快成为以报纸为主的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热点。
市民自发给主干道沿途的梧桐树系上绿丝带;有人自费印刷了保护梧桐的车贴向社会各界赠发;老师带着小学生一起为树作画、拍照;电台DJ在一些个人风格明显的节目里表达对梧桐树的感情;而更多媒体人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竭尽一切可能去争取对民间声音的报道,并且引用专家的权威论证为据。
但从发起、响应,到参与者相约坚决表达的同时,遵守法制秩序、文明合法地发声,这一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民对自己权益的正确认知:并不是只有官方发出的声音才是声音,也不是无理无序的乱声才有作用。
与以往的类似活动不同的是,这一场“护绿运动”可以说完全发起自民间,壮大自民间,通过引起官方重视,再由官方将部分话语权释放给民间,推动了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
借助了网络的力量,这种推动不再依赖于旧有的由上及下,而是实现了由下推动上,再由上落实到下的改变。归根到底,这是一次公民力量的尝试。
公民力量在环保事业上的迸发,主要源于3点:一是环境恶化的趋势、残酷的现实逼近,使得每一个身处地球的人都无法逃遁,必须面对,面对之后必然要行动。二是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环保知识的普及。三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当人们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又有了切实的需求,民智开,大势趋,水到渠成。
在此次“绿评”中,仓促的代表选取过程、不甚透明的执行制度、施工方与“绿评”代表的严重信息不对、不够客观有力的第三方评审以及先行预设底线的做法,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评”的实际应用意义。
即便这样,这种现象仍呈现一个可喜的走势。它使得环保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政府行为或专业民间组织行为上,而是开创了一个双向沟通、声势强大的人人环保时代。
感悟
有参与才会有改变
“公众参与工作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只有这些合法渠道进一步完善,高涨的公众参与热情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公众的诉求才能得以解决。”
 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璇芷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涌现了一批积极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的公民。他们积极介入各种环境事件中,希望以公众之力推动环境问题解决。
在这些环境事件中,一些环保民间组织介入其中,积极引导公众采用理性协商的形式,公众也逐步意识到理性参与的重要性。
2008年,福州市900多家企业均搬迁至闽江周边的工业园区,其中,市重点推进的15家重污染企业主要集中于市郊外城乡接合部。福建省区域性环保民间组织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存在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偷排的废水、超标的废气影响着当地的环境和村民的生活,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激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在少数。
由此,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发起“绿乡村计划”,项目覆盖3个镇、5个村,引导村民合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主动积极地配合地方政府,监督当地企业的环境表现。
180名村民主动加入“绿乡村计划”成为环保志愿者。他们每日轮流值班记录企业环境行为表现,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行为3起;揭露3处企业环评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差异的违法现象,要求补充环评1处;致使1家存在严重环境违法的上市公司企业停产整改;两家企业被迫搬迁……
“绿乡村计划”得到马尾区政府、环保局的高度重视与全力配合,通过各方的积极运作,合理化解了村民与企业的环境矛盾。
面对公众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拓展了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 但是,公众参与工作刚刚起步,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如听证会制度的完善、信息公开的积极推进等,只有这些合法渠道进一步完善,高涨的公众参与热情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公众的诉求才能得以解决,这也有利于解决当下社会发展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