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众参与激发社会管理创新活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3 9:30:28 | 【字体:小 大】 |
创新是大运精神的核心特质。在大运会这个创新灵感集结、创新成果荟萃的舞台上,社会管理创新引人瞩目。
发动市民参与盛会筹办,是大运会给深圳留下的宝贵制度财富。“绿色出行”,是大运创新精神的一束耀眼火花,是深圳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历时41天的活动,逾43万辆机动车申报停驶,顺利实现了削减交通流量的预期目标。以倡导自愿停驶取代单双号限行,舍了行政强制措施的生硬,多了自由选择的精彩,市民自愿参与到共同保障赛事交通和城市环保建设中来,这在中国大型赛事活动筹办过程中开了先河。社会建设的钥匙在民众手中,民众完全有能力办好自己关心的事。这是“绿色出行”带给我们的启示。后大运时代,是“依靠群众治天下”的时代,尤其要发挥好市民的主体作用。要通过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和增强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市民的要求和愿望转变为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际行动,实现城市的民主管理、高效管理、优质管理。
社会组织是承接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大运会为深圳的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大舞台,5年间,有上千家社会组织行动起来,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共襄盛事。7月初,6个大运U站公开招标,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由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这一“尝鲜”之举,是深圳探索社会组织长期参与社会管理、做好公益服务的重要一步。后大运时代,义工组织依托“U站”承接社会服务的模式将会继续保留。深圳现有登记社会组织4110家,是社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如何让这支队伍大展拳脚、迸发活力?要让他们有表现的舞台。不断创新途径和手段,拓展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政府部门从难以顾及的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抽身”出来,由社会组织“接手”过去。要将他们深植于市民生活的土壤。以“U站”这一城市志愿站点建设创新为突破口,利用基层社区内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平台和资源,打通区域内的各种界限,实现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组合”、“对接”,提高志愿组织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
政府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治。以开放的姿态、开明的作风,问计于民,给民间组织深度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对质疑声,积极应对,主动沟通,解疑释惑;“绿色出行”,政府和市民互敬互信,共同铺就“绿色通道”,深圳办大运的进程,也是探索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进程。良好的治理,就是处于一种协商、合作基础上的“善治”。深圳党委政府在办大运中对民意民智的尊重和吸纳,市民对政府管理决策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实现“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政府“掌舵”方向稳,公众“撑船”力道大,社会建设才能乘风破浪,船行万里。加快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需要革新我们的思维和话语系统,站在市民的角度、用群众的观点,与市民平等对话;要为“社会协同”建立平台和通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广纳民意、广集民智、广聚民力,社会管理创新,走出了一条顺畅的办大运之路。后大运时代,深圳当努力经营好这笔丰厚财富,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为目标,以创新加速,以创新提效,以创新优质,书写深圳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崭新篇章!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