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庭湖治理看科学发展

作者:王文珍 朱…    文章来源:湖南在线    点击数:2868    更新时间:2010/1/5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同时又是长江的心腹之患,也是全国治水的一个难点,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洞庭湖的治理与开发,积极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洞庭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了洞庭湖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洞庭湖治理实践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教训新的理论概括,是洞庭湖治理中必须坚持的科学指导方针,是成功治理洞庭湖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洞庭湖洪涝灾害频发和血吸虫病肆虐的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洞庭湖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确保了洞庭湖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由此表明,搞好洞庭湖治理,必须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调蓄湖泊,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长期威胁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困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通江湖泊,洞庭湖北纳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河道分泄的长江洪水,南、西汇湘、资、沅、澧四水,东有汨罗江和新墙河汇入,九水归一,总集水面积2594万平方公里。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过湖泊调节,由城陵矶注入长江。从长江中游的总体来讲,城陵矶以上的洪水来量大,城陵矶以下可能的泄量小。因此,必须要在洞庭湖和其它一些地方来进行蓄洪。据统计,江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3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比三者总来水量还多近1倍),其中长江每年经过洞庭湖1000亿立方米的水,每年汛期有几十亿到几百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滞留在洞庭湖泛滥成灾;而洪水又带来了大量的泥沙,照过去的测算每年平均大概有1亿立方米泥沙进入洞庭湖。建国以来洞庭湖区有40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洞庭湖区又是湖南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社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湖南洞庭湖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其中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辖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6个地级市的39个县(区、市),总人口1008万,工农业生产十分发达,保护固定资产2000多亿元。洞庭湖的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威胁着湖区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面对洞庭湖严峻的防洪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洞庭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洞庭湖的治理,并将其列为国家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重点。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领导多次考察洞庭湖。特别是1996年、1998年洞庭湖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后,加大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力度,已经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共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维护洞庭湖区人民的切身利益,依靠全省人民的力量,根据洞庭湖汛情的发展变化,湖南不断采取科学措施对洞庭湖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治理。概括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洞庭湖治理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1995年实施一期治理工程。对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防洪大堤进行了加高加固,对24个蓄洪垸堤防进行了清隐整险,开展蓄洪安全、洪道扫障、疏挖整治试点和防汛通讯报警设施建设,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16亿元。第二阶段:从1998年以后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近期工程,治理规划项目有大堤加高加固、蓄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城镇防洪、防汛报警、治涝工程、水利结合灭螺等七项。经过30年的努力,洞庭湖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构筑起以堤防为基础,防洪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电排建设和其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洞庭湖洪涝灾害频发的势头,自2000年以来,洞庭湖再也没有频繁发生过大的灾害性洪灾。

  在大规模开展洞庭湖防洪治理的同时,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又大力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洞庭湖的洪灾频发势头和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保护了洞庭湖区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了湖区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实践表明,搞好洞庭湖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治理洞庭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对洞庭湖的治理方针,实现了从单纯以“堵”为主,仅限于加固加高防洪大堤、堵支并垸、撇洪河配套等建设,到实施以疏导为主,搞好全省山、河、江、湖全面综合治理的转变。由此表明,搞好洞庭湖的治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发展。

    作为通江湖泊,洞庭湖不仅承接湘、资、沅、澧四水水沙,还吞入由荆江三口分泄的长江水沙。平时长江三口的入湖量占洞庭湖过境水的37%,汛期占75%。同时,湖南80%以上的集雨面在山丘区,有1623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通过5341条小河穿山越谷、汇集湘、资、沅、澧四水注入洞庭湖。加上湖南的地形又是一个向北敞开的马蹄形,东西南三面环山,只有北面洞庭湖这么一个低洼处,一旦山洪爆发,都汇集到洞庭湖,泛滥成灾。所以,洞庭湖治理的关键在于坚持统筹协调的治理方针,搞好山、河、江、湖全面综合治理。

  在实践中,对科学治理洞庭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洞庭湖的治理虽然一直在进行,但1998年以前的洞庭湖治理仅限于加固加高防洪大堤、堵支并垸、电排建设、撇洪河配套等初期建设。如,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进行堵支并垸、整治洪道、加固堤防、兴建涵闸;60年代,主要从事垸内建设、电排歼灭战、渠系改造和渠系建筑物配套;70年代,继续进行电排建设,同时持续大搞田园建设、环湖撇洪工程及渠系配套;1986—1995年一期治理工程中,也主要仅限于为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24个蓄洪垸清隐整险和蓄洪安全建设、澧水洪道和南洞庭湖洪道的整治及通讯设施建设等。由于对洞庭湖的治理没能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对山、河、江、湖进行全面综合治理,致使长江中上游、四水流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洞庭湖区泥沙大量淤积,湖床和水位不断抬升,导致蓄洪和泻洪能力不断减弱,“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洪涝灾害频频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上世纪80年代平均3—4年发生一次大水,90年代以来则频繁发生洪水,其中仅1995—1999年5年中就连续发生了4次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洞庭湖区1980年水灾的直接损失为27亿元,1991年水灾损失便达28亿元,1996、1998年洪灾损失分别高达580亿元、329亿元。

  在长期的洞庭湖治理实践中,党和政府逐步认识到科学治理洞庭湖的重要性,从1998年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始,对洞庭湖的治理开始改变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方针,实施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坚持统筹兼顾的治理方针,搞好全省山、河、江、湖全面综合治理。治湖:从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始,湖南按照全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总体部署,坚持“综合治理、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方针和“南北兼顾、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洞庭湖的治理。一是投资3185亿元,完成了洞庭湖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使湖区11个重点垸的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南洞庭湖、藕池河两条洪道泄流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固了长沙、岳阳等21个城市防洪工程。三是投入部分资金对蓄滞洪区进行了应急建设。1998年国家开始启动洞庭湖应急安全建设,到2005年底共投入资金53亿元,主要在城西、民主、安澧、大通湖东、共双茶及钱粮湖等垸修建大型安全台41处、安全区4处,转移道路38条,转移桥24座,转移船只2艘。四是实施了部分河湖疏浚工程。从1999年开始,国家发改委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洞庭湖河湖疏浚工程。截至2005年止,累计安排河湖疏浚专项投资408亿元,结合堤防加固、填塘固脚等工程共完成疏挖土方5000万立方米,拆迁房屋4291万平方米。项目实施后,极大地增强了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和洪道行洪能力,降低了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东洞庭湖洪道的湖泊水位。治江:全面加高加固上起华容县五马口下至黄盖湖铁山咀全长142公里的长江干堤,包括新建护坡、护脚,填塘压浸,涵闸整险接长,大堤灌浆,基础防渗帷幕,防汛路面硬化等工程措施。治河:1998年,湘、资、沅、澧四水治理项目被列入重点工程,国家投入资金开始建设。该项目一是在三口水系洪道,对行洪通道进行卡口、对浅滩进行疏浚。二是疏浚洞庭湖水系洪道,即湘、资、沅、澧、汩罗江、新墙河等6条河流尾闾洪道。三是在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加强防洪水利建设,先后修建或正在修建江垭水库、皂市水库、敷溪口水库等,扩大了涔天河水库库容,对王家厂、管庄等大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四水治理发挥了较好的防洪效益。如:津市拓卡后,洪水水位比未拓卡前下降了03米;湘潭昭山实施扩卡后,使上游壅高水位降低02米,益阳娘娘庙实施扩卡一期工程后,增加行洪流量4000立方米/秒,降低高洪水位016米。这些相继竣工的拓卡工程,大大降低了重要城镇的高洪水位,显著地提高了抗洪能力。治山:要求凡是1994年以前开垦的林地,必须在2000年以前全部退耕还林;1994年以前开垦的坡地,凡坡度在25度以上的,也必须在2000年以前全部退耕还林,并且长期实行封山育林、封山植树;凡坡度在25度以下的,必须提高水土保持标准,达到水土保持要求;通过多年努力,使湖南森林覆盖率由514%提高到了55%,有效地保持了水土。通过综合治理,洞庭湖灾害性洪灾频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洞庭湖治理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统筹兼顾的治理方针,搞好山、河、江、湖、库的全面综合治理,才能真正保证洞庭湖的安澜。单纯地防、堵,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搞好山、河、江、湖、库的综合治理,才能使水患真正变为水利。

  改革开放以来,对洞庭湖的治理办法,实现了从围湖造田到以提高洞庭湖调蓄洪能力为出发点实施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从人水争地向人水和谐相处转变。由此表明,搞好洞庭湖的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把洞庭湖湖底抬高,形成肥沃的洲土,兼之湖区洪枯水位变化大,客观上留给人们围湖造田的空间。建国后,湖区结合治湖过程,先后共围垦了大通湖、钱粮湖、屈原、君山等15个国营农场,围垦面积共计1659平方公里。1978年秋至1979年夏,湘阴县投入经费1154万元、耗用劳动日1000万个以上,在横岭湖围垦251平方公里。南洞庭湖是东西洞庭湖之间的过洪通道,而横岭湖则是南洞庭湖下端的主要过洪湖泊。由于围区将南洞庭湖下段天然湖泊的宽度由14公里至20公里挤压到3公里左右,因而严重影响了南洞庭湖下段的泄洪能力,也将大幅度抬高汛期南洞庭湖水位。1979年6月27日,南洞庭湖发洪水,不仅横岭湖因上游水位涌高而溃口分洪,围区新垦的14万亩农作物全遭毁灭,而且保民垸、安宁垸和其它一些湖汊围垸也相继溃决,淹没耕地5万亩,造成了巨大损失。实践证明:人水争地,只有死路一条;只有人给水以出路,实现人水协调,水才给人以活路。

  在实践中,人们意识到尊重水的规律的重要性后,立即开始以提高洞庭湖调蓄洪能力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扩大洞庭湖面面积,实施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从人水争地向人水和谐转变。1998年洞庭湖特大洪灾后,湖南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坚决停止洞庭湖区围垦的同时,开始组织实施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到2005年共完成了333个巴垸和堤垸的平退任务,搬迁移民158万户、558万人,退田还湖面积达779平方公里,为此洞庭湖水面扩大了五分之一,出现20世纪以来首次恢复性增长。为了进一步给水让路,切实做好洞庭湖科学治理,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考察湖南时明确提出,洞庭湖应加强作为长江中游重要天然调蓄水库的生态功能,湖泊面积要尽快恢复到建国之初的4350平方千米。这就要求湖南对整治洞庭湖的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大规模地平垸行洪和退田还湖。遵照中央指示,2002年9月,湖南成立了“4350工程”规划办公室,由省计划委员会牵头,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环保局等部门协助,争取集全省人民之力到2010年实现洞庭湖水面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的目标,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还洞庭湖以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

  围湖造田,虽然可以为农民创造新的耕地和新的居住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生产资料,为人民生活提供新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容,阻碍了洪道,扰乱了水系,增加了修防负担及抗洪难度,造成洪涝灾害爆发频率增加,破坏性更大,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人水争地,只有死路一条;尊重水的规律,退田还湖,注重保护水资源,给水以出路,实现人水协调,水才给人以活路。实践表明,搞好洞庭湖的治理,重在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对洞庭湖的开发,实现了从无节制、无视环境破坏到生态保护优先的转变。由此表明,搞好洞庭湖的开发,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

  “大道行于百代,权宜利于一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意识到,在开发洞庭湖资源时千万不能只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不考虑后果,只有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保证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人们由对洞庭湖区的无节制开发、无视环境破坏实现了向生态保护优先的转变。针对洞庭湖的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从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始,湖南逐步采取措施节制对洞庭湖资源的无序开发以减少和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加强水利血防灭螺专项治理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影响到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减少和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包括过量施肥及喷洒农药)对湖泊的污染是当务之急。工业方面湖南加大了工业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加大监管力度,促使临湖各企业引进先进环保设备,采用循环用水、清洁生产。同时,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对各排污企业坚决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总量控制制度;采取限制氮、磷入湖量,帮助排污企业加大污水处理和回收力度,在岳阳、常德等城市先后兴建或正在扩建处理能力较强的污水处理厂。对排污量较大的区域推行“高排放标准、高排污收费”以降低污染物的点源排放。

  对洞庭湖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最严重的是环洞庭湖的小造纸厂。湖区造纸企业除两家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环保处理设施,其余均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湖,导致洞庭湖水质整体下降,局部水域甚至出现劣Ⅴ类水质,直接威胁饮用水源安全。早在1996年和2000年,湖南省就对洞庭湖的污染造纸企业进行过两次整治,但两次治理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污染企业不减反增,从以前的40多家猛增到200多家。2006年下半年以来,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针对洞庭湖的污染状况,痛下决心,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治理。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到2006年底,环洞庭湖区236家造纸企业关停234家。

  洞庭湖治理实践表明: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新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洞庭湖治理中必须坚持的科学指导方针和洞庭湖治理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它指明了一条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因而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作者:王文珍  朱柏林]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