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蕴藏着河道治理的动力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1258    更新时间:2011/1/4

  云南省昆明市环境保护局

  编者按

  每一位去过昆明的游客,相信对这座城市最大的感触就是昆明的河道变清变美了。在昆明,35条入滇河道(包含86条沟渠)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好场所。入湖口遍布湿地景观公园和湿地,湖岸也将于2012年底全部建成生态景观湖岸,滇池面源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滇池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变清。本报今日特刊登昆明市环保局的稿件,介绍河道治理昆明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功的原因,以飨读者。

  河道治理昆明模式源于什么?

  昆明市2003年曾尝试河道治理,将9条入滇河道作为治理试点。当时治理思路是纯工程技术治理思路,手段是工程手段,试图用工程措施消除河道水污染,河道治理试点很快失败。事后工程技术人员总结道:“工程技术模式需要政府行政管理强有力的配合才可能有成效。”

  2008年,新一届昆明市委领导班子重启河道治理,将河道治理作为滇池治理的头号任务,吸取昆明市2003年河道治理的经验教训以及江苏省等各地河道治理的经验,将工程治理与制度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度治理为工程治理保驾护航,以政治动员最大化推进工程治理,成功地探索出符合工程治理规律的组织动员模式和行政管理办法,如率先在全国推行“河(段)长”制、“河长助理”、“巡河”制等,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办法(如环保“一票否决”权、环保政绩考核等),河道治理立即进入快车道。

  但是符合工程治理规律的组织动员模式和行政管理办法的效能很快下降。随着治理范围不断扩大、动迁人数大幅增加、失业人数大幅增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来越尖锐,河道治理速度渐渐减慢了,到了2009年底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考验昆明市委、市政府智慧、胆识、远见和意志的时刻到了。

  昆明市委、市政府认为“河道治理的方向没有错,但是河道治理的策略与机制需要改善”,认为“河道治理不仅要符合工程技术规律、行政管理规律,还要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心理规律和美学规律;必须寻找到将生态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方式、载体和途径”。昆明市委、市政府果断地提出35条入滇河道(包含86条沟渠)全部实行“三化”(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河岸景观化),用美营造氛围与舆论,用美感染情绪,用美鼓舞斗志,用效益引导和教育群众;进而有效整合全社会的资金和资源,打造河道治理强有力的动力引擎和融资平台。

  河道治理昆明模式为何会成功?

  国内河道治理的实践与研究大都忽视了美,未发现美的功能和力量。为什么国内外许多河道治理会失败?只因为治理者只是片面追求让河道变清而忽视对美的追求;只有生态效益的河道变清模式不能实现河道变清,即便一时变清,河道治理效果也很难维持;周围群众倾倒垃圾杂物和排放污水,损毁工程设施,河道很快又回到“脏、乱、差”的老样子。只有生态效益的河道变清模式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资,同时面临拆迁与拆临拆违难、安置难等难题。

  而美恰恰是河道治理成功的关键。美蕴藏河道治理成功所需的要素、机制和功能,美是河道治理的催化剂、酶和媒介,是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黏合剂。当河道变美了,治污工程设施、水利设施、生态工程变美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休闲娱乐的一部分,美就开始引发河道治理的聚核反应;河道变美使河道治理的竞赛如火如荼地展开,使河道治理的竞争激发出空前的热情和力量。

  河道变美是外部性极强的活动: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和生产环境,进而改善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环境;改善人文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减少心理疾病;改善社会公共空间,增加社会接触与互动的公共场所,促进守望相助、邻里和谐;形成新的社会共识、社会纽带和社会共同语言,培育新的共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弥补分歧,缓和矛盾,促进合作;使沿岸品位、形象、档次、竞争力、空间、价值等明显改善和升级。

  河道变清与河道变美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河道变清产生生态效益和政治效益,而河道变美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心理愉悦;河道变清是投入过程,而河道变美是收获过程;河道变清过程是政府领着群众治理,而河道变美过程是群众倒逼政府治理,是由“要我治理”变为“我要治理”的过程。河道的变美使人们不再把河道变清视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而把河道变清视为事关每个昆明市民的民生工程、就业工程和发展工程。河道变美激励人们参与和监督河道变清,激励人们与各种污染行为作斗争,从而使公众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令消极分子与不良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和制裁。只有将变清过程与变美过程结合起来,河道治理才能成功。

  目前,受河道变美效益的驱使,沿岸社区、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纷纷主动承包河段治理;同时,昆明房地产企业纷纷以河道治理为荣,并以河道与河景作为广告和促销手段,极大地加速了昆明河道的治理进程。

  河道治理昆明模式主要内容是什么?

  昆明市在缺乏资金、财政困难情况下,没有把河道治理作为单纯的环境工程,而是富有远见卓识地将河道治理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的民生工程、就业工程、发展工程、宜居幸福工程等,强力推行河道“三化”(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河岸景观化),激活河道治理的活力,用效益和美激发社会各阶层参与和投资河道治理的热情。

  昆明河道变美与河道变清一样,具有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严密的组织管理、严格的考核办法、严厉的奖惩机制等,河道变美的情况与官员政绩挂钩,与河长、段长、单位负责人等的升迁任免直接挂钩。

  河床湿地化以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为目的,推进河床湿地化建设,河床内水生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河坎生态化是指在保证防洪功能的基础上,以突出河坎美化和生态化效果,推行河坎生态化建设,恢复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河岸景观化是指推进以治水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质为根本目的的河岸景观化建设,使河道真正成为生态河流、文化河流、景观河流。河坎生态化的目标是在保证防洪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河坎美化和生态化效果;通过保护与建设,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岸环境,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的河道。河岸景观化目标是以治水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质为根本,通过清障、清淤、截污、治污、护岸、绿化、景观建设等综合整治措施,使河流真正成为生态河流、文化河流和景观河流。

  河岸景观化目标是主城区主要河道、河岸景观建设要能反映独特的景观、历史、文化和风俗;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能提供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等;郊区(县)河道水流清澈,不断流,水质清洁,生物多样,形成多样的景观和生态系统。

  昆明河道“三化”进行了认真的植物选择与配置,制订和公布了植物推荐名录。河床植物推荐为:红线草、菹草等沉水植物;荇菜、田字萍等浮叶植物;水葱、灯心草等挺水植物。河坎植物推荐为:垂柳、水杉等。河岸植物推荐为:香樟、大叶樟等常绿树木;翠柏、雪松等针叶常绿树;加拿利海枣、棕榈等榈类;腊梅、梅花等落叶树木;银杏、枫香等观叶、观果落叶树;油勒竹、青皮竹等竹类。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