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经济强省的水安全屏障

广东水利亮点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张仁杰等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报    点击数:1660    更新时间:2011/8/4
    编者按:拥有充沛的降水、发达的水系、丰富的水资源、密集的水工程,广东毫无疑问是水利大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把水利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广东水利人敢想会做,锐意创新,使“十一五”广东水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了更多的水利发展成果。

  广东是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是深化改革的先行地,广东的改革发展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广东水利先行一步,探索出了建设现代水利的崭新路径,为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水利报连日来推出“广东水利亮点系列报道”,介绍广东水利的做法与经验。本频道从今天起,陆续转载该系列报道。 

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之一、曾成功抵御2010年粤西千年一遇洪水的高州水库

 

  本报记者  张仁杰  毕玉娟  毕鹏飞  张继涛  邹锦华

  正值主汛期,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西江,水量明显多起来。一直居住在江边金渡镇冲口村的莫意民,今年心底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而往年在汛期神经几近绷断的广东省肇庆市水务局防汛值班人员,也终于迎来了“防洪度汛不抢险”的幸福日子。

  这一切,缘于去年刚刚竣工的景丰联围加固工程。全长60公里的景丰联围,保护着肇庆市50多万人口,以及321国道和三茂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从高处望去,堤内江水滚滚,铜墙铁壁般的堤防犹如一位无敌的勇士,护卫着堤外片片蕉园和宁静的村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历史抉择——

  宁可少建几栋楼,晚修几条路,也要把城防工程搞上去

  8年前,广东省以近1.4万亿元的年生产总值雄踞全国各省之首,而且增速创了多年来新高,全省经济发展犹如一匹昂扬飞奔的骏马。然而,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境内河流众多的独特地理位置,让这匹骏马在频发的水、旱、风、咸潮等灾害中,也时有趔趄。据统计,每年登陆广东的台风平均有5~7个之多,1991年至2001年11年间,广东因洪涝风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51.24亿元,年均损失104.66亿元。其中城市的损失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此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渐显露——全省江海堤围防御能力薄弱,城市防洪标准偏低,水库病险隐患众多。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广东城市化和现代化必将不断加快,“大灾不断”的现实无疑会严重影响前行的步伐。加快城市防洪建设,提高全省防灾减灾水平,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亲自部署作出谋划,广东省委、省政府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出发,作出了在全省范围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重大决策,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列为“十项民心工程”之一,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到八年基本完成”的总体建设目标。

  同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梅州市召开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动员大会。主要领导决心坚定,话语掷地有声:“宁可少建几栋楼,晚修几条路,也要把城防工程搞上去!”会上,时任副省长的李容根,与全省21个地级市的市政府负责人分别郑重地签下了目标责任书  

  广东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包括城市防洪、江海堤围,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达标,以及防洪重点工程建设三个方面,项目总数达293宗,总投资约540亿元。

  在工程建设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多次视察北江大堤、景丰联围等施工现场,对加快推进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省长黄华华多次深入工程建设一线指导工作,要求“搞好规划,落实资金,保证质量,早日建成”。广东各地严格落实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建设幸福广东的根本保障——

  一个覆盖全省、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五位一体建设理念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已经形成

   今年4月18日,广东省隆重召开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大会,历时8年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为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肇庆市的西江景丰联围只是293项工程中的一项。通过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全省新建和加固城市防洪工程111座、新建和加固主要江海堤围工程78座,加固堤围总长6231公里,占全省堤围总长度的1/3;新建和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库100座,增加防洪库容5.89亿立方米;兴建了北江流域上游防洪控制性工程乐昌峡水利枢纽,增加防洪库容2亿立方米。全省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已经构筑成型。

  居住在汕头市的一批老人,至今仍无法忘却42年前那场惨烈的灾难。1969年7月28日,强台风挟天文大潮狂袭牛田洋海堤,低矮单薄的堤身被撕开,545个鲜活的生命葬身大海。牛田洋海堤加固被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并于2005年年底完工后,海堤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2006年5月,超十二级台风“珍珠”正面袭击汕头,牛田洋海堤安然无恙,无人员伤亡。

  2010年9月,茂名、阳江等地遭受罕见特大暴雨袭击,局部地区出现千年一遇的暴雨。在滔滔洪水中,经过除险加固的高州水库、下茂坪水库等水库面对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超历史的入库流量,调控自如,从容应对,有效拦截和调蓄洪水,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1987年6月的一场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整个高州城一片泽国。

  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建成后,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保护人口超过8000万人,保护耕地2292万亩,捍卫固定资产和地区生产总值估算超过全省总量的60%。全省地级以上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广州、深圳通过堤、库、滞洪区调节,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

  在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全省水资源保障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加固后的100座大中型水库,库容较加固前提高了22.27%;增加灌溉面积近60万亩,较加固前增加13.18%;增加供水量4.6亿立方米,较加固前增加27.92%。2008年年末,广东局部地区出现旱情,由于全省大型水库蓄水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2亿立方米,水库蓄水相对充足,有效遏制了旱情的蔓延。

  因为防灾的需要,水利工程多年来给人一成不变的印象是坚固、笨重、呆板。在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借鉴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的先进理念,广东省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在设计与建设中,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印象。

  2010年11月12日,举世瞩目的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隆重开幕,一场以“水”为主题,以城市为背景,以珠江为舞台,梦幻般的开幕式令全球观众饱览了广州的城市之美和岭南文化之美。珠江蜿蜒优美的岸线、移步换景的江边风光,无疑是这种美的一个重要元素。

  珠江的堤岸治理,是新理念融入广东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的一个缩影。在东莞,加固后的大堤串起了20多个特色公园,形象地诠释了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在珠三角地区,城防工程与绿道网建设有机结合,累计建设江(河)边绿道800多公里,为市民提供了绝好的健身休闲场所。在梅州,结合防洪工程建设,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堤廊”,水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

  “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了以水兴城、以水名城,人与水的高度和谐。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夯实了大江大河防灾减灾基础,成为广东水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在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大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让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未来5~10年,广东将全面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双千工程”和“万宗”农村水利建设等重点工程

   4月的广州,正是木棉花盛开的时节。4月11日,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之际,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出台。

  《决定》充分肯定全省水利发展成就,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的新要求,提出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是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水环境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相对短缺,洪涝灾害等问题时有发生。按照《决定》的要求,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全省将全面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实施“双千工程”。即“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和“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建设。到2015年前,基本完成汕尾、阳江等地捍卫万亩以上海堤加固达标。基本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县非工程措施建设,完成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县级以上城市、珠三角中心镇和部分重点易涝区排涝工程达标建设。完善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建设,重点推进珠江河口整治工程、潖江滞洪区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防灾减灾和排涝工程体系建设。

  二是着力实施农村水利“万宗”工程。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要求,广东将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国家新增粮食产能规划县和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强“小山塘、小灌区、小水陂、小泵站、小堤防”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到2015年,完成韩江粤东灌区和粤西雷州青年运河灌区、高州水库灌区,以及一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到2020年,完成全省山区灌溉面积1 000亩以上、一般地区灌溉面积10 000亩以上的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积极开展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未来10年实现村一级全部通自来水。

  在实施“双千”和“万宗”工程的同时,全省还将着力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跨流域、跨地区科学配置、高效统一的水资源配置网络。大力抓好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实施镇、村河道清洁整治工程。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作,加大崩岗侵蚀治理和库区水源区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

  按照《决定》提出的目标,未来5到10年,广东省将基本建成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良性发展的城乡水利保障体系、统一高效的水利行业管理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创新务实的科技信息化与人才队伍体系。

  致力于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一幅南粤大地的美好画卷正日渐清晰。水利,无疑将为这份幸福与和谐筑起一道不可替代的安全屏障。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