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根水葫芦:治理蓝藻的生物利器

作者:沈则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3224    更新时间:2011/10/24

▲滇池边海埂公园内投放了紫根水葫芦的水面。 本报记者 沈则瑾摄

  不到昆明,不知道蓝藻会把滇池伤得这么重,湖面上好似泼了一层绿色油漆。10月15日,记者站在海埂公园内的滇池岸边,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治理了多年依然是五类、劣五类水的滇池?最近不是还传出昆明拟启动滇池“申遗”的消息吗?

  不断有人告诉记者,昆明这几年对入滇河道的治理、环湖截污的推进等工程措施,让滇池治理有了质的变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让他们有了“申遗”的底气。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4月,为治理滇池,各级财政总计投入资金约46.1亿元,“十一五”时期治理滇池共完成投资171.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7倍。云南省环保厅称,“十一五”时期滇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

  与已经投进去的200多亿元相比,未来的投入才堪称大手笔。根据滇池治理中长期规划,从2008年到2020年,13年间治理滇池投入资金将突破1000亿元。

  众所周知,滇池治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滇池治理的路径也不止一条。记者这次来昆明,发现紫根水葫芦有望成为滇池蓝藻治理新的生物利器。这种植物是由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改良培育的,经试验证明,它可以吸附蓝藻,净化水质。

  副所长杨红军带着记者来到海埂公园内滇池湖畔一家饭店的后门处,小小一片水域长满他们所改良培育的紫根水葫芦。与附近滇池上投放的普通水葫芦不同,紫根水葫芦叶片小了很多,开着朵朵紫色小花。

  站在岸边,够不到水面,记者没法拨开紫根水葫芦察看湖水是否变清。杨红军说,他们每天都要监测化验水质,现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净化要求,在水显著变清时才清晰可见。“因为周边还有向水中排污的情况,所以增加了治理难度,但我们正在想办法通过减缓污水扩散速度,强化污水排放点附近治理比速率,力争多数水域尽快达标。”

  蓝藻污染就类似水体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增加污染物。因此不能有效控制是滇池难清的根本原因。一边在治理,一边蓝藻在制造新的污染,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滇池水清只能是“有望”而已。

  对比试验

  那中元是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紫根水葫芦是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从2005年开始培育的。他说,滇池、太湖、巢湖三湖蓝藻污染,滇池最重,这也是他下决心在30年潜心研究基础上培育紫根水葫芦的动力。

  记者随那中元来到原航天疗养院滇池边,一条一米来宽的田埂将一片水域隔成两个塘,一个投放普通水葫芦,一个投放紫根水葫芦,进行治理蓝藻及水污染的对比试验。

  科研人员从一边的水里捞起一株普通水葫芦,柄长叶大,根为绿色或白色,没什么根系,还很容易发黑变臭,形成二次污染。再从另一边的水里捞起一株紫根水葫芦,柄叶小,根多紫红、紫黑,根系又长又密,能强吸附、抑制、降解蓝藻,能增水中溶氧,根须不会发臭。

  那中元又让科研人员找来两个玻璃瓶提取水样,两边塘里各舀起一勺水注入瓶中,20天前蓝藻一般泛滥的滇池水立马分出高下,一瓶还含有绿茵茵的蓝藻,一瓶已清澈见底。

  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仅仅投放水葫芦20天左右,两个塘里的水质已由原来劣五类分别达到了接近国家地表水的三类、二类水质标准,紫根水葫芦更胜一筹,显现出明显的净化能力。

  这样的对比示范生态农业研究所早在2009年8月就进行过两次。第一次是8月初,在滇池边西华湿地2.4亩水面投放了紫根水葫芦,三四天后,蓝藻大部被吸附到水葫芦根系上,水质明显变清,溶氧量增高,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明显减少。8月19日,经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采样检验,水体总氮分别减少93.5%和92.3%,总磷分别减少95.2%和96%。第二次是9月18日,在海埂大坝旁索道下20亩湿地水面又投放了紫根水葫芦,也取得了类似的试验结果。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