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难题待解 十二五工业废水治理能否闯关夺隘

作者:陈湘静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3041    更新时间:2011/10/24

  “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头戏,不仅面临常规污染物的进一步削减,氨氮的总量控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关的技术储备、运行管理、监督监管是否做好了准备?这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工业废水治理亟待解决的,首先是要攻克在高氨氮、高浓度有机物领域仍然存在的技术问题,如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稳定性等;其次,工业废水的有效治理更加有赖于清洁生产和过程控制,但对此,绝大多数企业在思想、技术、人才方面并没有做好准备,相关的经济部门也没有做好准备。”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工业废水治理和污染物削减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要在不断摸索中寻求解决之道。

  技术关:好技术为何不好推广?

  一般行业的废水不存在处理的技术障碍,不是没有技术,而是好技术得不到推广,生产企业没有选对治理技术。在工业废水领域,存在新技术很难进入市场的现象。

  工业废水浓度高、成分复杂、差异大,处理难度相对较高,面对新一轮削减任务以及普遍提升的排放标准,在技术上我们准备好了吗?对此,王家廉表示,水处理领域的技术、设备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不存在绝对的技术障碍。但如果要考虑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经济性、稳定性,那么,在高氨氮、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领域确实仍然存在技术难题。

  “一般行业的废水不存在处理技术障碍。而在上述的‘问题’领域,也不是绝对没有处理技术。总体来说,‘十二五’国家确定的重点水污染物减排行业中,只有10%确实存在技术困难,需要更经济、更稳定的解决方案。”王家廉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不是没有技术,而是好技术得不到推广,生产企业没有选对治理技术。”王家廉说的是一些工业治污领域目前存在的技术应用问题。他认为造纸行业目前就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具备适用性的工艺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在工业废水领域确实存在新技术很难进入市场的现象。这里有思想观念的因素,也有技术公司市场开拓能力的问题。“有的环保企业靠资本和工程运作,占据了更多的市场和项目,开拓能力很强,但往往没有核心技术。而一些做技术的公司,往往没有这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王家廉说。

  他认为,市场和技术之间的这个矛盾,是环保产业中服务业环节不发达所致。“没有成熟完善的环境服务业,就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市场和技术缺少这个环节,就难以顺畅地连接起来。在国外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好技术往往能较快地得到应用、找到市场。”

  而在现阶段,仅仅靠环保产业市场本身的力量还不足以促成技术市场的顺利融合,环保产业的技术转移就不纯粹是个市场问题了,需要政府部门的助力。“大家都在研究能否建立一套既能保护知识产权又能促进先进技术推广的机制。这一点也急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清洁生产关:末端治理已是死路一条?

  对很多行业来说,工艺本身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有的先进工艺甚至能帮助企业向零排放方向发展。污染物的有效削减要从源头开始着手,首先减少产污。

  “如果沿用造纸生产的传统工艺,造纸企业是无法经济地满足其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王家廉说,必须承认,以现在国内的技术水平,对一些工业废水确实还没有经济稳定的处理方法。这些“问题”废水涉及制药、化工、石化、冶金、农药等多个热点行业。对于上述领域的工业废水,仅靠末端治理往往成本非常高,企业无法承受。

  其中一个解决之道就是加强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工业废水治理不能只盯着末端排放,这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原料物料的减少到生产工艺的优化,到末端排放标准的提高,这些手段缺一不可,而且要联合起来。”王家廉强调。

  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工程师孙晓峰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家整个工业体系来看,过去5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均是依靠大量末端治理设施的投入和运行、提高污染物去除量实现的,但这种做法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几年来,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实际上还在明显上升;而高昂的末端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也使国家和企业难以承受。

  王家廉说,现在普遍的情况是:什么生产工艺决定产出什么样的废水,而企业排放什么废水,也就照单处理,属于被动型的思路。但对很多行业来说,工艺本身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有的先进工艺甚至能帮助企业向零排放方向发展。

  “首先是要把该上的治污设施建设好、运行好,该投入的治污成本要舍得;其次,很多工业行业污染物的有效削减要从源头开始,首先要减少产污。”做工业废水项目“起家”的北京金州恒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文介绍说。

  孙晓峰指出,从目前的思路来看,很多工业行业的排放标准(如现行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均是基于最佳可行性技术制定的。如果不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单纯从末端治理实现达标排放,难度较大。

  对此,王家廉表示,工业废水治理的技术需求应首先包括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其次需要发展过程控制技术,最后要在末端治理上突破一些技术瓶颈,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和关键工艺设备,提高污染物去除水平和效率。

  但他同时也表达了担忧:目前的情况是,制药、化工、石化等行业属于高资源消耗、粗放生产的行业,普遍没有开展清洁生产,过程控制做得并不理想。在这方面,不但企业没有做好准备,相关部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促进方法。“清洁生产、过程控制,环保部门无法插手,要靠生产部门、生产企业,如果他们自身不重视、动力不足,这个事情就很难推行。”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