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难题待解 十二五工业废水治理能否闯关夺隘

作者:陈湘静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3046    更新时间:2011/10/24

  运行关:企业是否有治污动力、能够承受成本压力?

  工业废水处理难,症结不是技术问题,问题在于经济、成本。工艺选择、建设设施固然重要,但支撑达标排放和减排的根本还在于分分秒秒的运行。

  过去5年,我国在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物的削减中,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贡献最大,各地方政府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补课”,使污水集中处理率翻番增长,削减能力大幅提高。而在工业废水领域,从事治理、减排的主体是企业。他们建设设施、运行管理设施的长期性、有效性,成为减排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而这也正是各界最为担忧的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说工业废水处理难,症结不是技术问题,问题在于经济、成本。关键是,工业企业愿不愿意把那么多钱花在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废水治理环节上。投入这么多治污成本后,企业是否还有利润空间和生存价值?”郑文说,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污染负荷重,但技术水平还不能足够应付;工业企业的环境意识、环保投入也没有到位,所以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确实压力比较大。

  “工艺选择、建设设施固然重要,但支撑达标排放和减排的根本还在于分分秒秒的运行。”王家廉指出,先进技术的采用、缺陷的改造和保障正常运行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且后者要求更高。但在这方面,情况也不乐观。“首先是企业主观认识和责任心还没有到位,法律意识不强;其次是设施运行技术和管理水平还远远不够,大部分企业负责治污设施运行的工人缺乏必要的培训。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治污设施即使建成也无法正常发挥效用的现象。”

  企业在治污设施运行上确实有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但在郑文看来,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要求来看,和其他行业的生产工艺相比,还很粗糙,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水平也远远低于其他工业行业。我相信,工业企业能做好自身的生产管理,运行管理好治污设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企业有没有治污的动力和愿望。”

  据王家廉透露,有些工业行业要实现氨氮控制目标,设施投资要加倍,运行费用至少提高40%。而对于难处理的废水,投资要多加两到三倍,运行费也会翻番。治污成本如何内部消化?怎样让企业主动把钱往废水里“扔”?还需要经济政策、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使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王家廉说,在发达国家,偷排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罚款和经济损失,而在目前国内的法律制度下,违法成本过低,很多企业甚至选择“与其治污不如偷排后接受罚款”的做法。

  在监管方面,对比我国现有工业污染源的数量和在册环境监管队伍的人数就可得出结论,仅依靠环保部门的“单打独斗”无法使监管全面到位。“我们要把希望寄托于公众参与,包括新闻媒体的参与。在充分的公众参与下,把违法排污变成社会公认的丑陋行为,让人人都成为监管力量。这就要求企业环境信息充分公开,要信任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能力。”

  市场关:为何有环保企业退出工业废水领域?

  业主企业从节省成本的心理出发普遍压价,而环保产业本身一直存在的低价竞争也提供了选择“便宜货”的机会;不能及时付款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行业存在大量三角债。

  “这几年,我们接的工业废水项目少了,选择更加谨慎了。”郑文说,这个行业的恶性竞争很厉害。对一个处理项目,他们认为要实现稳定达标,需要投入1000万元,但马上就会出现报价500万元的公司。“李逵打不过李鬼,我们现在接的项目都是企业有意愿、我们也有能力做好的项目。”

  国内最早一批涉足工业废水业务的环保企业不少也选择了逐步退出和转型,收缩在工业废水领域的业务。中环水务、桑德等企业,近年来都将重心放在市政污水或是扩展至固废处置等领域。

  郑文说,设计时没有把废水水质认真地分析清楚,设施建设时又粗制滥造,这是很多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建成后无法稳定达标运行的根本原因。“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一般采取招投标方式,业主一般都会从省钱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低价中标,认为能应付就差不多了,这也是工业废水问题比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王家廉表示,在工业废水领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混乱。首先,业主企业从节省成本的心理出发普遍压价,有些企业缺乏必要的判断力,更多的企业是不想真正投入,只想应付检查,而环保产业本身一直存在的低价竞争也提供了选择“便宜货”的机会。其次,商业环境很差,不能及时付款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导致环保行业存在大量的三角债现象。“特别是一些小型环保企业,资金有限,遇上一两个拖延付款或拒绝付款的项目,企业就会被拖垮。这也成为阻碍技术应用推广的原因之一。”

  业内专家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达了担忧,工业废水治理行业的技术创新乏力,优秀企业和专业人才缺乏。面对国外环保企业抢占国内工业废水处理高端市场,国内企业普遍准备不足。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对重点企业的水量与污染物定期进行平衡,杜绝暗管(渠)偷排现象发生,这就给了企业稳定高效运行治污设施的压力;逐步实现处理设施标准化,鼓励废水处理设施专业化托管运营,加强对工业废水处理项目招投标过程、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通过营造良性的市场氛围,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好的环境。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