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陈雷:水资源“三条红线”不能碰
水资源既要优化又要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杜 鹰
完善规划体系,优化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配置总体格局
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依据。要在已编制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流域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基础上,按照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加快编制实施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进一步细化和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导向和约束作用。
要切实转变规划思路,按照总量控制、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加强供需双向调节,科学预测用水需求,合理确定水资源配置管理目标和优先次序,统筹安排各项建议任务,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水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及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在水资源管理上实行差别化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保障重点和优化开发区域用水需求,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目标区域合理流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突出改革创新,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
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仍以传统的以需定供方式谋求供需平衡,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此,必须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以明晰水权和改革水价制度为重点,创新完善相关制度安排,通过法律、技术、经济等多种手段,增强节水激励与约束,努力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不断优化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人水和谐。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初始水权,积极推进用水权和排污权交易,培育水权转让市场,规范水权转让活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促进增加供给、减少排放、厉行节约和技术创新。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武威市结合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工作,探索实行“明晰水权、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票运行”的水权管理方式,有效促进了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取得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下游生态改善的双赢。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权许可制度,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通过公开公平竞争获得水资源开发权。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考核评估和监督。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扩大公众水资源管理参与和监督。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