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陈雷:水资源“三条红线”不能碰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 万本太
水资源紧张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水危机甚至“水资源争夺战”的现实正在逐步向人类逼近。另一方面,当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水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并逐渐超过其承受能力,水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水质性缺水和水量性缺水问题并存,总体上呈不断加重趋势。
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时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一是遵循自然规律树立生态理念。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以水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基础,统筹环境与经济关系,积极主动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采取综合手段,提高水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二是水质与水量统筹协调。严格执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流域为单元,水质、水量有机结合,跨部门、跨地区统筹协调,推进水环境、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三是点源与非点源统一控制。以污染减排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点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工作。重点湖泊要强化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航运发达的水域要对流动污染源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治理。四是流域与近岸海域协同保护。统筹协调流域治理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近岸海域环境容量要求,不断加强流域和入海河流的水污染控制。
按照以上要求,中国政府提出要全面贯彻“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战略指导思想,以污染减排为中心,以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以跨行政区域水质目标考核为手段,做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具体将采取以下对策:继续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严格环境准入;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定期开展水质全分析,实施水源地环境整治、恢复和建设工程,提高水质达标率;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示范;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根据“一个控制单元,一种防治措施”,明确各重点流域的优先控制单元,实行分区控制,完善考核机制;加强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等湖泊污染治理,加大对水质良好或生态脆弱湖泊的保护力度;综合防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入海河流污染治理与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重点改善渤海和长江、黄河、珠江等河口海域环境质量。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