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传播历史、现状及对策
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中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环境保护开始进入宏观决策和制度改革的主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因此加强环保传播,提高人类环保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因其国情的特殊性,是由上至下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大众传媒是中国环保的核心推动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对环境问题的信息传播一直统称之为环境新闻报道、环保教育、环保宣传,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本文提出“环保传播”的概念,简要梳理中国环保传播的历史,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 什么是环保传播
目前,国外学界已经对环保传播(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进行了初步研究,中国学界针对环保传播的研究只有散见于网络和报章的一些相关报道和文章,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术研究成果。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马克·美那(Mark Meisner)认为:环境传播是指关于环境事件的传播,比如说,媒介对环境事件的报道,关于环境问题的争论和决定。环境传播涵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公共传播等等传播方式。[1]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传播系副教授李.帕克(Lea J. Parker)定义环保传播为:环境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到达受众。他认为环保传播是一个传播者和受众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互动。[2]
《中国环境报》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许正隆认为:所谓“环境新闻”,……即是用新闻手段传播人们关心的种种环境信息,是变动着的环境事实与新闻的表达或传播方式的完美结合。[3] 《山西环境报》记者李景平认为:环境纪实报道其力量就在于给人一种现实的惊醒与行动。把自然世界的灾难呈现于人前,把环境事件的内幕揭示给人看。[4] 广西电视台记者陆红坚指出: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和环境保护的结合,是环境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众进行环境警示教育,促进环境保护工作。[5] 南京大学教授张威认为:环境新闻学是有关环境报道的学问,它探求环境报道的独特规律,聚焦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重在将人类环境的现状告知受众,引起社会的警示。 [6]
就以上研究来看,大多是对环保新闻的阐述,而对环保传播的研究基本上处在一种前学术阶段。作者认为环保传播比环境新闻有着更为广阔的外延和内涵。在吸收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环保传播”这一新闻传播领域的新概念。
环保传播就是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信息传播。广义上的环保传播指的是通过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媒等各种媒介和渠道进行的传播活动。狭义的环保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对环境状况、环保危机、环保事件、环境文化、环境意识、环保决策、环保法制、环保产业、公众参与等等环保相关的问题进行的信息传播。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媒介进行的环保传播。
环保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以环保知识为中心的传播。例如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当代全球环境现状、环保法律常识等等;其次是以环保现象为中心的传播。例如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水资源危机和保护等等;第三是以环保问题为中心的传播。
环保传播的特点表现为五个方面:公众性,环境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像生命、水、空气、阳光一样人类须臾不可的。它的公众性程度之高、范围之广阔甚至超过了政治传播和经济传播;科学性,环境问题涉及很多具体的环境科学知识,因此需要传播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免造成信息误导;现实性,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环境污染与人类的活动具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环保传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公益性,环保传播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充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环保传播进行的是一种公益活动;倡导性,环保传播传递绿色价值观并在全社会倡导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