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传播历史、现状及对策
四.全面提升大众传媒环保传播能力
1973年-2005年,中国环保传播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中国社会公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得到大幅提高,中国的社会环境、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这是消耗资源最多,对环境破坏最大的时期。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如何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社会公众都自觉的来保护环境,将是环保传播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提升环保传播的能力,不断探寻环保传播的新途径,大众传媒才能不断地推进人类环保事业的发展。
1. 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共识
环保传播不是大众传播媒介单方面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和少数专家及环保志愿者的事,而是全民的行动,需要的是亿万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在中国,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文化工程,大众传媒在参与这项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合政府、公众、专家学者之力,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为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已经把环保和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相应政策将从依靠政府行政调控进行变革的时代过渡到从法制和技术层面重构秩序的时代。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环境保护从以往的“社会事业”条目提出,列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题目下,中组部与国家环保总局已沟通完毕、达成一致:从2007年起,环保指标将被正式列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这表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这为环保传播营造了更好的空间。政府在宏观上要加强对环保传播的政策、经济扶持,为环保传播营造一个更为广阔和宽松的传播空间。
虽然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大部分要靠公众来实现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要条件。大众传媒在倡导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中,不仅需要加强自身的认识提高,还需要对现行的“环保传播”发展模式必须提出反思和质疑,对于科学发展观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本质,要给予有利的倡导,让媒体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平台。
2.构造专业的环保传播组织机构
目前中国还缺乏专业的环保传播组织机构,从政府、媒介、专业人士到环保NGO都缺乏环保传播的专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环保传播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环保传播作用的全面发挥。
针对目前中国环保传播组织机构的不足,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环保宣传教育中心的资金、人员投入,使得环保宣传教育中心真正发挥对环保传播的指导作用。其次,大众传媒之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就要求各大众传媒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环保传播部门,专业的环境记者;各级电台、电视台可以设立环保传播专业频道。第三,在环境专业人士和媒体之间,应该有一个负责交流与合作的组织机构。
针对中国的媒介中缺乏环境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这一状况,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各传播媒介要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环境专业知识、法制知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国家环保部门,以及全国各级组织,更应当与媒介机构进行合作,为媒介负责人和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以增强和提高媒介领导人和媒介记者的社会意识、环保意识,以及提高环保专业素质和整合“环保传播”能力。
另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一些大学教育机构中,也可以设置环保传播专业,为中国未来的环保传播培养一批专业的环保媒介从业人员。
3. 提升环保传播效果
在环保传播中媒介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媒介本位转向受众本位,及时、准确了解不同受众的需求。传媒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受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需求水平和层次的分布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确定对于各种环境问题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规模,合理分配资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环保传播是以关注自然、珍爱生命、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为宗旨的,本身就体现着它是一个社会性话题,因此,媒体的环保传播与社会的互动成为必然。
大众传媒传播环保理念是为了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如果媒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搞一些大型的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它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大的。而活动本身也是对媒体的宣传,扩大媒体的知名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但有了一批潜在的忠实的电视观众,同时也使媒体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而这种由媒体策划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改变了过去媒体只是呐喊的模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环境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环保传播中的许多内容是非常枯燥的,而大众传媒进行环境传播时又往往比较生硬,有的环保传播仅仅是程式化、例行公事的报道;有的回避问题和矛盾,只是单纯的上情下达式的成就性报道;有的是空洞的、冷冰冰的客观、公正的报道,这些传播方式都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传播效果。我们还应该倡导进行人性化传播。把复杂的环保问题、环保理论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受众,使观众能够受到教育和警示,从而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珍惜我们的环境、真爱我们的家园。只有从人性化的视角进行环保传播才能产生说服力。
4.营造环保传播的政治环境
中国的环保传播是在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推进的,其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权利,但是在目前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大多数环保部门没有被列入政府组成部门序列,社会管理职能单一,行政权利较小。为此,中国政府首先要提高环保部门的行政权利,提高环保宣传教育中心在环保部门的地位,增加经费和人员。从政治体制上切实保障环保传播的政策指导。
第二,要进一步放宽对大众传媒的行政管制,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舆论监督的功能。
第三,政府要提高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信息的透明度,环保总局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使媒体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信息提供给受众,防止各种来源不明的数据混淆视听,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第四,无法可依是当代中国环保传播的最大的制度缺失,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中国环保传播实行的是政策指导。但是由于政策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很多政策的预期目的和效应得不到实现。而且中国的环境教育政策体系中一直缺乏明确的环保传播经费政策,使得环保传播经费缺乏制度保障。因而,中国应该尽快完善环保教育、环保传播法制建设,要明确环保传播经费的来源和数目,明确环保传播的法律地位,从而使得中国的环保传播有法可以、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