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在线投稿 我要留言 RSS订阅: 本站通告:

  没有公告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学术交流 >> 专家风采
  • 2022/2/28俞文正:积“絮”力量,只为源头净水来
  • 科研需要成果的激励。如果成果能为老百姓谋福利,能与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个激励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我要抓紧时间、努力用最少的经费做出最好的成果,并将其回馈国家。 俞文正: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生态[阅读全文]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孙瑜点击:1
  • 2022/1/10李三忠:划分地球板块新格局
  • 我们地学人就像是给地球看病的“医生”,通过分析其症状、病史,确保其健康发展。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红梅 前不久,得知自己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李[阅读全文]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延斌 王红梅点击:23
  • 2021/12/30“聆听”青藏高原的呼吸:讲好碳的故事
  • 王小丹   成都山地所供图 青藏高原很安静,人烟稀少碧水蓝天,地理环境复杂神秘,且高耸的地形带来的地—气效应十分显著,广泛影响着高原内部以及周边其他地区。所以,它是众多科学研究开展的理想之地。 青藏高原很广阔,广阔到足以让科研[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杨晨点击:47
  • 2019/12/31环境法学前辈郭布罗·润麒
  • 本文作者与郭布罗·润麒先生(左)的合影旧照     ◆常纪文 2001年7月,我30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环境资源法学研究。“法学研究所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到法学研究所之初,“老人儿”[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常纪文点击:715
  • 2018/5/2192岁院士陈清如:赋予时间以荣光
  • 陈清如院士与毕业生在一起。   一个人怎么对待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恍恍惚惚庸庸碌碌者,有闲庭信步者,也有努力奔跑者,陈清如更像是追日逐月,以命相搏的那一个。   他[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孙庆玲点击:230
  • 2018/5/21“3平方公里”长大的土学者:李明洲的科研世界
  • 李明洲(右一)向课题组同学讲解实验步骤。四川农业大学 供图 他是一个真正的“土学者”,没有海外镀金经历,从幼儿园到博士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长大;他是一个“宅男”,周末可以不出门,看资料、做实验就是他的全部;他更是一个“科研达人”,因[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张俊贤点击:143
  • 2018/5/2报告文学:钟扬,解密“种子”的基因
  •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岁以后,每到这一天,我会最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   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长越艰难,但是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强。   ——摘自钟扬日记   武汉市武昌一个[阅读全文]
  •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吕高安点击:235
  • 2018/3/26一颗种子的初心
  • 钟扬在西藏 冯艾摄 钟扬(右一)开展野外考察 复旦大学供图“任何生命都有终结的一天,但是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阅读全文]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杨 雪点击:278
  • 2018/3/13行止无愧天地——追记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东北大学教
  •  陆钟武 ■本报通讯员 李晨 “陆老,一路走好,为母校有您这样的老师而自豪!”“陆老师在我心中一直都是最敬爱的老师,追忆陆老师当年给我们上课的情景,我两眼不禁蒙眬,陆老师一路走好,永远怀念。”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业生态学[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晨点击:257
  • 2018/1/16张宏福:从秦岭山中走出的地质学家
  • 张宏福  ■本报通讯员 熊晓芬 记者 张行勇 陈彬 “我是秦岭大山深处山阳县漫川关人,多年来一直研究地球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和演化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宏福开门见山地介绍道,“一个离不开大山石头的地质人。” 197[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熊晓芬 张行勇 陈彬点击:286
  • 2018/1/10张福锁院士:砥砺前行 探寻绿色发展路
  • 张福锁(右)在田间给农户指导种植技术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教授认为,经历30多年的不懈追[阅读全文]
  • 来源:科学网作者:王方 何志勇点击:286
  • 2017/11/23洄游中国逐梦来 70后院士傅廷栋在田间种油菜
  • 都说“人靠衣装”,傅廷栋不在乎这些,也不清楚自己有哪些衣服,通常妻子让他穿哪件就是哪件。接受采访这天他戴了一顶鸭舌帽,穿着深灰色呢外套、黑色裤子和一双运动鞋。乍看起来,傅廷栋和七八十岁的普通老人相差无几,头发花白,瘦削,微驼。 但,傅廷栋[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孙庆玲点击:168
  • 2017/10/30野外科考专家钟祥浩:山,是他“读”了一辈子的书
  • 新华社成都10月28日电(记者 吴晓颖 杨华)76岁的钟祥浩,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所长。工作30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着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用毕生心血守卫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用执着守望山地人的[阅读全文]
  • 来源:新华网作者:吴晓颖 杨华点击:119
  • 2017/10/12忆钟扬:高原上的“种子先生”
  •   跟植物打了大半辈子交道,钟扬一直在收集和播撒种子。 这位复旦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在西藏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四千万颗种子,许多连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都没有。而在上海,离复旦大学80公里的湿地,有他亲手培植的红树林。这片目前世界[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嘉兴点击:268
  • 2017/8/29让苍生不再挨饿 “水稻院士”用一生履行承诺
  •   本报记者 刘志伟 实习生 刘晶晶 8月9日凌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8月13日,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举行,武汉大学师生代表,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友好等500多人前往送别。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阅读全文]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刘志伟 刘晶晶点击:115
  • 2017/8/14谢家荣:华夏地学拓荒人
  • ■张立生 谢家荣 谢家荣(1897.8.19—1966.8.14),字季骅(季华),上海人。1916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192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学硕士。1928年赴德国做访问学者,从事煤岩学与矿相学研究。1948年中央研究院[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张立生点击:289
  • 2017/7/17保护海洋环境 用科技造福人类
  •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人类的“粮仓”,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球上生物物种的80%都存在于海洋中。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6500多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旳岛屿,如此浩瀚深[阅读全文]
  •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作者:佚名点击:218
  • 2017/2/20秦伯强:20载守望只为太湖清如许
  •   人物档案秦伯强,生于1963年2月,现为中国科学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站长,2008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阅读全文]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刘 垠点击:175
  • 2017/2/13朱清科:黄土高坡“水保缘”
  • 2008年7月,朱清科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进行封育流域调查。 2008年5月,朱清科(中)和学生在安装黄土坡面缓台微地形土壤水分检测仪器。      &nb[阅读全文]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马爱平 谢宏点击:126
189 篇文章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文章/页  转到第

文章排行榜 周排行 月排行 总排行
· 对构建新时期生态学学科体系的思 (9)
· 俞文正:积“絮”力量,只为源头 (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