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学理论系统及其实践体系

作者:吴季松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3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学名词在国际上接踵而来,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实现这些新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包括科学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在我国,这些名词不仅进入“十一五”规划和中央文件,也已成为地方和企业领导的日常用语;实现这些新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不仅占用了大片工地,成为国家和地方发改委规划和支持的对象,而且取得了实绩,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比例。

  以上新经济学思想已经在指导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这些思想的解释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有重复、交叉,又有矛盾之处,还远没构成系统的理论,因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存在严重的缺失。以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已经在世界和中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在运作上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表面化,还远没有规范化,更少有可操作的规则。

  因此,在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下,从实践中研究、总结、创新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无论在世界和中国都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在2007年以前由信息化带来的七年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到陷入金融危机的低谷,难以用传统经济学的周期来解释,说明其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一、新经济学名词与新生产组织形式

  目前新经济学的概念很多,给出的定义也五花八门,笔者根据三十年的国内外调研,综合国内外的各种说法在这里给出如下表述:

  1.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末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

  生态经济研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复合而成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客观规律性。

  生态经济着重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索社会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社会经济在生态动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和自然,即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三种状态:一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态;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目前从全球而言,有小部分地区处于第一、二种状态,大部分地区处于第二种状态。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2.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

  绿色经济是一种借喻的说法,是生态经济的另一组成部分,主要是保护、维系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自然财富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生态系统维系绿色的动态平衡。

  3.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把传统工业经济的开放链改造成闭环,使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循环经济可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

  4. 知识经济

  早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Machlup)就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84—1986年,笔者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项目《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发展》是国际上第一次系统的知识经济研究,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发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2年,笔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英、法、西班牙文版)132期撰文提出由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支配的经济——“智力经济”的概念,其后又在多种中文刊物上作了说明,参与了这一概念的创意。

  “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入和配置,知识产品的产生(生产)、传播(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其中,智力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知识、技术、决策和管理方法等,其最高的投入形式是创新活动。知识产品是指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品和高技能服务,其扩大再生产不依赖于稀缺自然资源消耗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知识经济的生产原则是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与形成资源循环。由此可见,知识经济不仅是解决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唯一途径,也是使社会财富与自然财富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5.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的结果,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新能源的开发,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生产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

  6.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出现在美国。在1947年,当时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的F·费曼提出在校园内成立一些由学生管理的小公司,实现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开发直至创办企业的一条龙设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并于1951年在大学的支持下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园区利用大学在山谷的苹果园空地。上个世纪60年代末科技园形成规模,苹果谷变成了“硅谷”。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可以称为“科技工业园区”,被称为21世纪的新工厂,一般是依托大学或科研机构,在一片园林式的区域内,创造一定的条件,吸引教授、学者和研究人员利用或转移自己的科研成果兴办高技术企业,把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提供给市场。园区的兴办在企业、政府和科研界三元参与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以孵化器为核心进行高技术产业创新。

  在园区内,有各种为科技成果的产品化提供必要服务的组织,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有严格的要求,一般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开发高技术、产品具高附加值 ;

  ②园区单位土地面积(公顷)的高GDP值;

  ③为地方政府提供高税收。 

7. 循环经济示范区

  2005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委局联合发文《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5]2199号),其中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

  循环经济示范区是选择重点行业,依托相关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投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各行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措施;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试点企业应做到资源生产率显著提高,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废物循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物产生和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8. 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Symbiosis)”是中文译法,英文原字是“共生”。美国靛青工业发展研究所(Indigo)主任洛威(E·Lowe)教授于1992年最先提出“企业生态共生体”(Industrial Symbiosis)这一概念,这一理念基于联合国环境署工业发展局局长J·拉德瑞尔女士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总结的3R清洁生产原则。此后,英国提出第一个国家范围的工业共生项目NISP(National Symbiosis Programme);1987年丹麦卡伦堡园区成立,并逐渐成为工业生态共生体的代表。

  生态工业园就是自然形成的、依生态共生体原理,构成互补、互利循环,共同和谐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工业群体,并肩负开发生态修复技术和参与区域生态修复的任务,它是生态经济的新工厂。

  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由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单位组成企业群落构成,使相互间共享能源、水和原材料供应,并尽可能形成循环;共享科研成果、技术和资金,并尽可能形成聚变效应;共享周围环境,并按国家规划尽可能协力修复周边生态系统。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优化每个公司的个体行为来实现个体效益之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并共同具有友好的生产环境。

  二、新经济学理念对传统经济学的创新

  如此之多的新经济学名词的出现,说明传统西方经济学亟待创新。综上所述,新经济学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差异,或者说新经济学的创新主要是:从一变二,从一变三,从二变三,从三变四,从3R到5R五个转变。

  1. 从一变二——修复生态系统,创造第二财富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富只有一种——社会财富,即满足人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休闲和战争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基础设施;而新经济学认为,应该以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所获的知识重新认识财富,还有另一种财富——自然财富,就是人类处于其中的生态系统。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修复和维系生态系统也是创造财富,这也是生产的目的。或者说生产有两个目的:创造社会财富和修复自然财富。

  2. 从一变三——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大系统,把科学技术大系统视为假定条件,不致力于研究其发展变化;把自然生态系统视为“外部”,解决自然生态问题是外部性问题。而新经济学鉴于人类活动的纵深发展,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要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然生态也不再是外部,而且要研究三个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关系。

  3. 从二变三——研究资源循环

  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或称资源)。西方经济学对资本循环有充分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指导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循环也有许多研究和成果,如“8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和“退休制”等。但是,西方经济学对短缺自然资源的循环却很少研究。新经济学认为,面对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现状,经济学应着重研究资源循环。

  4. 从三变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有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资源。新经济学认为,在今天高科技迅猛发展、高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应当加入科学技术这一要素,它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发展中将成为第一要素,改变人类经济。科学技术也是生态经济实现的主要保证。

  5. 从3R到5R——合理需求,有效供给与生态平衡的经济体系

  笔者创立的新循环经济学是在从西方经济学向新经济学过渡的循环经济3R理念基础上的发展,具有新经济学总结的性质。

  再思考(Rethink):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创造财富,但是要重新认识财富。认为财富有两种:一种是社会财富(第一财富),另一种是自然财富(第二财富);生产既要创造社会财富,也要修复和维系自然财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用来满足生活的要求,也使自己有能力修复和维系自然财富,不断维系二者之间的平衡,就可以更多更好地利用自然财富来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

  减量化(Reduce):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使之合理化。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应该满足的是需求而不是“欲望”,把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概念扩展到“知识人”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然资源供需平衡。

再利用(Reuse):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循环(Recycle):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

  再修复(Repair):企业应开发技术参与所在区域和国家的生态系统保护、维系、修复和建设,这也是制造产品、创造财富,应纳入绿色GDP,正像生产传统产品一样,它是企业的责任。

  三、新经济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新经济学名词的提出,到现在已近半个世纪,总结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1. 新经济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新经济学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可以概括如上图。

  溯本求源,新经济学名词最早是1962年提出的“知识产业”,承认知识可以创建新产业,同时其本身就可以构建产业,这是西方经济学理念的革命性变化,此后出现的新经济学名词都是基于这一理念提出的。上个世纪末,在新经济的起源地、也是发展程度最高、新名词出现最多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说过“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对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从经济理论上讲,只有知识经济才能解决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问题。

  目前看来,人类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代已是世界共识,而经济是文明的最重要支撑,因此,新经济学名词与理念概括为“生态经济”似乎更好,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理论与实际体系的认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来源和理论基础。而生态经济有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两大支撑,循环经济重在改造传统产业,使之与生态友好;而绿色经济重在创新产业,直接修复生态系统;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相辅相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在实践中,循环经济主要依靠循环经济示范区运作;而绿色经济主要由生态工业园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为两类园区开发高技术,成为两类园区的纽带,也因地制宜地努力实现两类园区的功能。而信息经济和新能源经济则是生态经济实现的手段和三类园区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增强生态系统的能力,促进温室气体吸收、存储和利用,从而发展低碳经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方程

  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当今世界认同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然而,至今还没有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上的确切定义。在这里,笔者仅提出一个公式表示,以便使“可持续发展”这个世人认同的先进经济学思想,向可操作的方向前进一步。

  S=■

  其中:S为可持续发展程度指数;

  R为生态系统中可用自然资源量;

  P为人口总数量;

  Ee为生态修复型产业比例;

  UR为产业资源利用率。

  从上式中看,可持续发展指数S越大,生态经济化程度越高。

  生态系统中可用自然资源量越大,系统的承载能力越大,可持续发展程度指数S就越高。循环经济中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比例(1- Ee)越小,利用率越高,则消耗的自然资源越少,存量越大,可持续发展程度越高;生态修复型产业(也包括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产业)Ee比例越大,则自然资源存量越大,可持续发展程度越高。

  同时,生态经济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控制人口,在自然资源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显然可持续发展程度越低。

  从式中也可以看出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知识对维系自然资源的存量、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生态修复型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控制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实质与规范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种形式,既有分工,又形成合力,其目的都是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业打造21世纪的“新工厂”,像19世纪工业革命的工厂形成工业经济造就工业文明一样,三类园区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造就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三类园区都有共同的运作规范:

  ①以知识经济、生态经济的新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②以企业、政府和科研界三元参与具体运作;

  ③以孵化器为核心创新园区产业,构成新的产业链;

  ④知识与人才是园区发展的第一要素;

  ⑤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修复做出贡献;

  ⑥以高于所在区域的单位面积GDP和税收、节能减排、高技术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等为考核标准,使园区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神奇蜥蜴施展"水上漂"绝技
         蛇怪蜥蜴奔跑的速度很快,因此爪子接触到水面的时候,能…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