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下游流域生态经济与承载力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
作者:李岩 薄宏    文章来源:《发展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

 

    三、西江下游流域生态承载力

    (一)西江下游流域各城市土地利用情况

    西江下游流域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云浮、澳门八个城市(地区)流域面积44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3.7万公顷,占全部流域面积的16.48%;园地面积20.7万公顷,占全部流域面积的4.63%;林地面积246万公顷,占全部流域面积的55.03%;牧草地面积3613公顷,占全部流域面积的0.08%;水塘面积24.5万公顷,占全部流域面积的5.47%。城镇建设用地66.4万公顷,占全部流域面积的14.8%,接近耕地占地面积,表明城镇土地占用过多。此外有10.2万公顷的未利用土地,占全部流域面积的2.28%;有15.75万公顷的河流湖泊水面,占全部流域面积的3.5%。

    (二)人均生态承载力

    西江下游流域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云浮、澳门八个城市(地区)2007年底常住总人口为3072万,按流域土地面积4.698万平方公里计算,人均国上面积为0.152公顷。其中肇庆人均国土面积最大,人均土地资源0.257公顷;澳门人均国土面积最小,人均土地资源仅0.001公顷。

    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方面,西江下游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24公顷。各市情况:肇庆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为0.531公顷;其它依次是云浮0.476公顷、江门0.350公顷、珠海0.186公顷、中山0.132公顷、广州0.118公顷、佛山0.109公顷、澳门0.004公顷。以上数据表明,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比国土面积大,其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可以在较小的国土面积上承载更多的人类活动。

    西江下游流域各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对比,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为2.141公顷。西江下游流域2007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各城市生态赤字数据见表3-1。

 

    各城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如图3-1所示。

 

    西江下游流域各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对比,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为2.141公顷。人均生态赤字最大的城市是广州,人均赤字为2.92公顷;人均生态赤字最小的城市是云浮,人均赤字为0.67公顷。

    四、结论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造了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模型,对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经对西江下游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测算,西江下游流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265hm2,不仅高于我国的1.5hm2的人均生态足迹,也高于世界人均2.2hm2的生态足迹,说明西江下游流域的人类活动量远远大于我国的其他区域的人类活动量。不仅如此,西江下游流域各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对比,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为2.141hm2。人均生态赤字最大的城市是广州,人均赤字为2.92hm2;人均生态赤字最小的城市是云浮,人均赤字为0.67hm2。可见在西江下游流域人类活动已经透支,其活动已超过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在消耗着人类自然资本。

    参考文献:

    [1]谢鸿宇等。中国主要农产品全球平均产量的更新计算[J].广州大学学报,2008.2.

    [2]国家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局出版社.

    [3]澳门统计局.澳门统计年鉴(2008)[M].澳门2009.9.

    [4]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测绘局.广东城市建筑用地.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网站:http://www.gdlr.gov.cn/

    [5]陈敏、张丽君、王如松等.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5(11).

    1.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6]Wackernagel M(1999),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 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imics,1999,29:375-390

    [7]Justin Kitzes,Alessandro Galli:A research agenda for improving national Ecological Foot print accounts.[J].Ecological Economics,Volume 68,Issue 7,15 May 2009,Pages 1991-2007

    [8]V.Niccolucci,S.Bastianoni,E.B.P.Tiezzi,M.Wackernagel,N.Marchettini:How deep is the foot print?A 3D representation.[J].Ecological Modelling,Volume 220,Issue 20,24 October 2009,Pages 2819-2823

    [9]M.Wackernagel,J.Kitzes:Ecological Foot print.[J].Encyclopedia of Ecology,2008,Pages 1031-1037

    [10]Justin Kitzes,Mathis wackernagel:Answers to common questions in Ecological Foot print accounting.[J].Ecological Indicators,Volume 9,Issue 4,July 2009,Pages 812-817

    [11]Justin Kitzes,Daniel Moran,Alessandro Galli,Yoshihiko Wada,Mathis Wackernagel: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 print:Areply to Fiala(2008).[J].Ecological Economics,Volume 68,Issue 4,15 February 2009,Pages 929-930

    [12]Daniel D.Moran,Mathis Wackernagel,Justin A.Kitzes,Steven H.Goldfinger,Aurélien Boutaud: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ation by na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Volume 64,Issue 3,15 January 2008,Pages 470-474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