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转型与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作者:黎 昕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5

摘 要: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生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刻不容缓。


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生态安全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12-0108-06
作者简介:黎昕(1957—)男,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生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因应社会结构的转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社会结构转型、生态安全及其关系
1、社会结构转型的概念。社会结构转型也称社会转型,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以“传统”和“现代”来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传统”向“现代”的变迁称为社会转型。其中,较有影响的学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美国斯坦福社会学教授A.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化理论。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现代二分法的许多不足,并力图赋予社会结构转型概念以新的内容。如我国学者李培林认为:社会结构转型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这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且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二是指它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是在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中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三是指它是一个数量关系的分析概念,是由一组结构变化的参数来说明的。郑杭生认为,所谓社会转型,是指这样一种特殊过渡形态的社会运行形态: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社会既不完全是传统社会,也不完全是现代社会,而是同时蕴含两方面的因素。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结构转换的深层含义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对我国而言,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从原来的国家与政治社会关系模式向国家与经济社会关系模式转换,等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进行理解。本文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概念,将被理解为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社会类型过渡,是一种社会结构模式向另一种社会结构模式的转换,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在这过程中,从社会结构到社会行为规范,从社会体制到社会观念,从物质生产面貌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要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并交织在一起,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转型进程中所具有的明显“叠加性”、非平衡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显著特征。


2、生态安全的内涵。生态安全又称生态环境安全,它是国家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维持生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安全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态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从而使一定区域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得以维系。它具有全球性、跨国性特征,也可从一定地域空间观察界定。所谓国家生态安全则是指一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包括一国范围内的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食物安全、人类健康乃至产业企业、社会人文生态系统的安全。由于人们对生态安全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来观察和理解,因此,在一国的区域之间、国家之间以及由多国构成的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其具体含义亦会有所差异。
生态安全是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威胁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现代西方国家关于国家环境安全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环境专家莱斯特·R·布朗所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作者在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了“国家安全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性”、“生态环境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国家安全首要问题”等重要论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正式使用了“环境安全”这一用语。1991年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环境视为其国家利益组成部分,认为各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在政治冲突中起作用了,为了消除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保护美国国家利益,美国有义务督促世界各国来共同承担责任。继美国之后,日本、欧盟、加拿大等也将环境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
我国明确把生态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始见于2000年底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在我国,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其中,国土安全、水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则是其主要内容。本文将主要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生态安全这一概念。


3、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首先,生态安全是社会结构转型得以顺利进行,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是由水、土、森林、动植物、空气等自然要素相互协调而有机构成的综合体,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综合支持。同样,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转型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社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结构转型只有在不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超过生态安全限度的条件下才可能顺利实现。如果不能够保证生态安全,社会结构转型最终会偏离可持续的方向,导致生态系统生命力的逐渐丧失,甚至发生灾难性崩溃,“南辕北辙”,轻者阻碍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重者则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覆巢无完卵”。
其次,社会结构转型又不可避免地要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均衡状态,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生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的存在,本质上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非理性扩张的恶果。当今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损耗以及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和粮食危机无一不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密切相关。产业的过度集中和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张,人口的过度膨胀和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消耗,向生物圈中过度输入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破坏,以及以建立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带来的政府和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双重失灵”、社会结构转型中以道德滑坡、消费主义兴起、行为短期化和社会流动加速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念变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生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
再次,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正确调适和理性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逐渐趋向良性循环并向和谐方向发展,实现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安全的有机协调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应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安全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加速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对自然的索取要适度而不能过度。在提高开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纳能力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对发展的承载能力,自觉地把开发强度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安全极限以内,使系统在打破原有均衡的基础上,能通过内生、外援和自组织机制保持系统的均衡机能或重新建立起新的物质、能量均衡状态。另一方面,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还必须提取一定的社会资本,采取措施用于补偿自然生态的能量亏损和保护自然界内在的均衡演替,从而实现发展与生态安全的有机协调统一,即在保障自然界自身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结构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WCS中国项目部主任解焱:严加防范…
解焱手里拎着外来入侵的美国鳄龟。  三种途径造成外来物种…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