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转型与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作者:黎 昕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5


三、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建构


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依归,以国土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的建设和保护为战略重点,通过市场机制、政府导向、公民行动等途径,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构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贫困,发展程度低,发展速度慢,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潜力匮乏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首先要加快发展。同时,历史和现实也昭示我们:发展方式不当,对环境资源采取掠夺性的粗放式开发利用同样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就必须牢固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正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决不能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又要在发展中注意生态安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注意对生态安全和环境的保护、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制定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生态安全的因素。在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限制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的产业的发展,加快有利于生态安全产业的发展。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限制资源耗费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循环产业,限制有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等,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道路,形成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产业体系。


2、坚持制度创新,努力建构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生态危机,其重要的根源之一就在于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即缺乏一种能够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缺乏一整套实现生态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框架;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整个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缺乏激励性的制度安排,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等等。因此,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对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当前,建构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制度保障体系,应着重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在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上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激励的方式促进人们的行为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避免环境资源成本的外部化。二是政府要严格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好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矛盾,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源监管,加大对生态犯罪的处罚。要在建立健全环境资源调查制度、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等基础上,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对国家生态安全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监测,及时掌握国家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环境破坏事件做出预警,以减少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要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之路径,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三是要努力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法制化。目前,我国生态安全制度还基本上限于政策层面,实践证明有必要及时地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尤其有必要在宪法中加以规定。我国生态安全法制的建立和完善,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又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应对来自国外的可能性的挑战。一方面,要适应国际环保与国内生态安全维护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内生态环境法制体系。要尽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国家生态安全法》或《生态环境保护法》,从总体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体制、制度等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单项资源和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实急需的有关生态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制定,如加强对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抓紧制定化学品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管理、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立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以及法律文件的起草与修订,在国际环境保护中维护我国的环境和发展权利,促使改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其生态安全方面的被动局面,以确保我国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努力建构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社会价值体系。环境破坏和国家生态安全受到侵害,直接的都是由民众或其他社会主体的不当行为所引起,它与现代社会人们注重物质享受的价值观及社会组织与运行方式有密切关系。社会生态学认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社会性的,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讲求物质享受的消费主义)及经济体系(受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和采用威力巨大的生产技术的工业生产体系)的共同运作,使人们对自然界的攫取不断增加,对自然生态机制的破坏也不断增大。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就必须对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体制进行深层的改造。要通过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和宣传,唤醒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要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将个人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纳入道德规范,使每个公民将自己的每一次生产和消费行为的选择都视作关系到道德的行为,推动绿色消费,以减少现代经济体制对地球生命之基础的威胁,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1)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WCS中国项目部主任解焱:严加防范…
解焱手里拎着外来入侵的美国鳄龟。  三种途径造成外来物种…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