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论是科学发展智慧之花
时代的呼唤: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
■阅读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精髓,创建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发生着与传统粗放型模式大不相同的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还自觉地对涉及生态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研究中,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主要内容之间的层次性和逻辑结构的研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理论主体。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下,作为国家行为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实践、“两型”社会的构建以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都从根本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量,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理论主体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的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先进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内涵体系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核心命题。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核心命题是通过生态文明实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统筹,并且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科学发展观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统筹,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两型”社会体现了人与自然资源以及人与环境的友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就其发展形态而言,其最重要的分水岭在于用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新局面,是全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特征:(1)实践性。在实践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强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生物生长的规律为依据,形成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2)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不只是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持久和谐。(3)时代性。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条件下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所提出的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在当代中国,始终面临着人口、资源、能源等方面的严峻形势和压力,经济建设的环境代价和成本代价很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全球意识。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积极谋求快速发展。和平、合作、发展汇成时代洪流,推动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洞察这一历史潮流,并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继续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应尽责任”的思想。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制定和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绿色增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在生态危机呈现多元化、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隐蔽化的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精髓,创建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发生着与传统粗放型工业模式不同的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还自觉地对涉及生态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催生了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持续、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一种崭新的文明思想和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升华,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了文化和思想基础。换句话说,在全球经济整合、生物圈遭到严重威胁的今天,中华文明有望以生态文明的形态得以升华和复兴,并从根本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文台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承梁系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