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在深圳市委党校,远道而来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庞元正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庞元正认为,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再转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实践的需要和时代变化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新华社发
1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深圳特区报:生态文明,是在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来的,十八大报告又将其上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请谈一下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关联体现在哪里?
庞元正: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自然界是先于我们人类的,实际上就是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原理;第二个方面,就是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马克思从人口、资源、气候、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人和自然可能产生的矛盾,以及解决之道。他提出,未来的新社会人类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的预见与我们现在说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深圳特区报: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提了出来,这是基于什么原因?
庞元正: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所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化。从资源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依赖型的,主要靠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面临着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都相对较低的严峻现实。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资源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但资源利用率不高,科技水平有限,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紧张状况。
第二个方面是这种粗放式的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方面不断加强,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生态恶化的总局面、总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在加剧。比如大气污染,若按空气质量按PM10(可吸入颗粒物)的标准,我国有70%的城市达标了,但是若按照与世界接轨的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标准,我们70%以上的城市空气还没有达标。灰霾天气中大量的PM2.5,可通过呼吸道直达人体肺泡,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暴露在灰霾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心血管和肺癌等疾病。
深圳特区报:由于以往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欠账太多,生态文明建设成了我国全面发展的“短腿”,那么,如何将这条“短腿”补齐?
庞元正:现在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形成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进一步完善的迫切需要,当然,把这条“短腿”补齐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面临问题的严峻性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把生态文明建设加以重点强调,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强调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对于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