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继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一个国际国内十分敏感的话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一是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栖息地减少、退化和破碎化是威胁物种安全的第一因素。华南虎野外见不到踪迹,就是因为已经失去了足够范围的生境。二是抓紧抢救极小种群。对濒危野外资源严加保护,同时建立遗传资源库,加强研究和繁育。三是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特别要严格实行检疫制度,严把国门关口。有害物种一旦传入,损失巨大。四是妥善应对野生动植物敏感事件。野生动植物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国家形象、政府形象以及国家战略利益,有的还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另外,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极不协调,必须通过修法、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坚决摈弃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
第八,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林业的直接投资为6786亿元,已获得了三个10万亿元的回报:一是林区为全社会木材消费提供了140亿立方米的森林资源,价值约10万亿元;二是在采伐利用之后,经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全国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9亿立方米,这是一笔巨大的绿色资产,资产价值超过10万亿元;三是现有森林每年产生的仅六项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0万亿元。此外,全国林业产业年总产值已达到3.7万亿元,林业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用战略思维来审视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
第九,积极推动森林碳汇交易。碳汇是“抵消”或“中和”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林业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为促进发达国家完成减排任务,《京都议定书》引入了市场机制,并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实现了碳信用指标超越国家界限的交易,形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2011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达到1700多亿美元。森林碳汇交易是碳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份额从2008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率为88%,增长势头强劲,潜力巨大。通过碳汇交易,不仅能降低企业减排成本,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赢得时间,还可以增加森林资源、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通过增加森林碳汇可以获得排放权,赢得工业增长空间,做好碳汇交易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第十,认真做好森林增长指标考核工作。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了对地方政府综合考核评价的十项指标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要达到21.66%和143亿立方米,到2020年要达到23%和158亿立方米。从2011年开始,国家林业局配合国家发改委,制订了森林增长指标年度考核评价办法,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各占40%的权重,另外20%的权重主要考核林地管理、森林管理的综合水平,任务已分解到各省区市。同时,为了更好地评价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国家林业局将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建立以生态效益评估为主体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对林业生产的无形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进行价值核算,为生态效益补偿、客观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森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生态、生活、生命、生存联系得如此紧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绿色之梦、美丽之梦,面对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保护森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