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一场生命搏斗
北极雨燕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远的候鸟,行程达2.2公里
湖南桂东“千年鸟道”上无良猎鸟者打出的探照灯
黑白兀鹫是迁徙高度最高的候鸟,可飞翔于上万米的高空
□张强
1、鸟儿为何每年不辞劳苦南北迁徙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春天到了,天气暖了,大雁们又往北飞……这是小学课本有关候鸟迁徙的课文。
在历史上,人类很早就注意到鸟类的迁徙现象,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及《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元鸟至,仲秋之月元鸟归”句,分别描述了鸿雁和家燕南北定期迁飞的现象,是对鸟类迁徙特性的生动概括。
但是,人类很久都不明白那些鸿雁、家燕、野鸭和白鹭等为什么一定要沿着有规律的、相对固定的路线,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不在一个地方安居呢?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候鸟通常在温暖的地方产卵、育雏,然后沿着既定的路线飞向另一个地方越冬或避暑。迁徙还可以解决食物匮乏的困境。例如,入秋以后,我国北方大多数植物纷纷落叶和枯萎,昆虫陆续钻入地下入蛰或产卵后死亡,数量锐减。食物的匮乏,令以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难以生存,只有迁徙到食物丰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度过冬天,而以小型食虫鸟为猎捕对象的大中型鸟类,也只得随之南迁。
国际上已知鸟类有9000多种,其中有4000种是候鸟,其他的则是留鸟(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区的鸟类,如喜鹊、麻雀和环颈雉等)。一般来说,除非发生气候异常等意外,每年参与迁徙活动的候鸟达几十亿只,构成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生物迁徙。生活在我国的鸟类有1414种,具有迁徙习性的有730种。
候鸟迁徙的距离远近不一,近的只有几公里,或者只是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远的则可飞翔上万公里。例如,北极的燕鸥在北极繁殖,飞往南极过冬,迁徙的路途达2.2公里,生命的大半时间都在飞行中度过。金鸥每年秋季从北冰洋迁往南半球的阿根廷越冬,第二年春天飞回原地繁殖,往返2万公里。
候鸟分夏候鸟、冬候鸟、旅鸟。以广东地区为例,杜鹃、家燕等候鸟夏季在广东繁殖,秋季则飞往东南亚等更南更温暖的地区过冬,翌年春又返回广东繁殖,这便是“夏候鸟”。
柳莺、雁鸭及鸻鹬类等,秋季从北方飞迁广东越冬,翌年春季飞回北方繁殖,这便是冬候鸟。在广东,人们常见的候鸟多是冬候鸟。
凤头蜂鹰、翘嘴鹬、寿带、冕柳莺等,只在迁徙途中经广东,作短暂停留又再次起飞,不在广东繁殖或越冬,这便是旅鸟。
其实,所谓夏候鸟、冬候鸟或者旅鸟,都是针对某一地区而说的,同一种鸟在不同的地区可以是夏候鸟或者是冬候鸟,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如黄胸鹀(广东人叫禾花雀),在广东是冬候鸟,在东北地区则是夏候鸟。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对鄱阳湖候鸟迁徙和生态习性进行研究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