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人陈寿朋教授

作者:王寅生    文章来源:《人物》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4

  陈寿朋简历

  1931年出生于江苏泰州。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参加渡江战役。

  1952年上海俄语学院毕业。曾任《人民中国》杂志俄文版编辑。

  1961年支边赴内蒙古,先后在内蒙古大学、包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内蒙古教育学院等高校任系主任、校(院)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苏联和俄罗斯。

  出版专著《高尔基美学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高尔基晚节及其他》、《步入高尔基的情感深处》,译著《论高尔基的创作》、《最初的年代》、《列宁与知识分子》等20余部。

  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八、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中国·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主席;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

  古人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立德立功立言,用现代概念说,就是追求道德理想、事功成就、文章学术。我以为陈寿朋教授堪称现代人“三立”的典范。他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他丹柯式的“把自己燃烧的心托在手上,在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的献身精神,他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事业的强烈的使命感和无法遏止的激情,他的儒雅风范,他的谦逊品格,堪称仁人君子之德;他少年从军,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壮岁赴边,献身边疆教育事业40年,桑榆之年投身防治沙尘暴事业,首倡生态道德教育,创立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为筑起全民族生态保护的心灵屏障而不倦地奔走筹谋,堪称志士四海之功;他精深的富有开创性的高尔基学术研究,20余部苏联、俄罗斯文学著译作品,他的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的《生态道德建设浅议》,堪称独到一家之言。

  年高长者陈寿朋教授,精神矍铄,面色红润,一派儒雅学者、谦谦君子风范。他身形挺拔,步履稳健,思路敏捷,言谈清晰且富于感情,使人根本无法相信面对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见到陈寿朋教授,总会使人不由得忆起李白吟颂孟浩然的名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少年心事当拿云

  陈寿朋1931年出生于苏中名城泰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陈启昌先生是我国现代土壤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教于国立北平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与王云森先生合著有中国第一部土壤学专著。

  战火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记得,1938年家乡泰州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狂轰滥炸。他亲眼看到一个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妇女倒在房屋废墟中,一个吃奶的孩子在一旁号啕大哭,声声撕人肺腑。

  带着对光明、对革命的向往,17岁的陈寿朋离开家乡,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翌年参加渡江战役,经受了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洗礼。

  在渡江战役前夕,在苏中解放区的中心叶挺城(今盐城),陈寿朋正在华中大学学习。这时,发生了一件注定要影响他一生的事。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困兽犹斗,在南京疯狂镇压学生运动。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群热血青年召开控诉大会,学员们人人争相发言。一个来自国统区的同学愤怒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最后,他用喷着烈火的声音,喊出了这样的诗句:“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青年陈寿朋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诗句,他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他感到满腔的热血在沸腾。会后,那位同学告诉他,诗句引自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的著名诗篇《海燕》,高尔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代言人,是革命导师列宁的朋友。陈寿朋记住了这个响亮的名字,并产生了想阅读这位文豪作品的强烈愿望。

  在解放区的革命大学,在战斗气氛紧张的渡江战役前夕,要找一部外国文艺作品是十分困难的。但陈寿朋还是想方设法,从一个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萧三翻译的《高尔基创作选集》。这本书不知已经被多少人辗转传阅,封面用牛皮纸糊着,已难见其真面目,内页也被卷折得破烂不堪。但陈寿朋拿到书还是如获至宝,因为书中收入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他日盼夜想的《海燕》。

  整整一夜,陈寿朋蜷曲在稻草地铺上,借着一盏昏黄油灯的亮光,一口气读完了高尔基的这部著作。他被书中洋溢的蓬勃浩荡的革命激情、无所畏惧的战斗勇气深深感染,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渴望自己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那样志存高远,搏击风雨,为人民解放、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时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从这一个无眠之夜开始,他将与高尔基结下毕生之缘,高尔基将像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他的一生,更不会想到40年后,他还会和书中一幅照片里这位文豪身边的孙女成为朋友。

  不久,陈寿朋随着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在炮火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紧张的战斗工作之余,一个愿望在他心里变得越来越强烈,高尔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吸引着他,使他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陈寿朋努力考入了上海俄语学院学习俄语。

  1952年他从上海俄语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人民中国》杂志任俄文版编辑。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