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人陈寿朋教授

作者:王寅生    文章来源:《人物》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4

 

  寻找新文明的路标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著名环境学家曲格平在他那篇《建立人类新文明》的著名演说辞中指出:人类在一万年前走出野蛮时代后,先后经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和18世纪以来的工业文明时期。就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言,也可以分别称为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发展将是不能持久的。今天随着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席卷全球,人类历史上一场“环境革命”即将到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绿色文明即将诞生。

  作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的首倡者,陈寿朋教授认为:走向这个绿色新文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靠外在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整个国民心灵上构筑起一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心灵屏障,使它们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因此,在生态形势严峻,国民生态道德普遍淡漠甚至缺失的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正像他所说的:“只有在国人心中构筑起心灵的生态防线,把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变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朋友,补上生态道德教育这一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陈寿朋教授坚定地相信,全民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指引我们走向这个即将诞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的路标。

  陈寿朋教授对生态道德问题的思考是从十多年前开始的。

  从1993年起,陈寿朋教授连续当选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八、九两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他任教科文卫委委员期间,正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土地管理法》、《防沙治沙法》、《水法》、《草原法》等20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每一次环境与资源法律的讨论,都给陈寿朋教授提供了大量有关我国环境资源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使陈寿朋教授对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保护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更深切的理解,并引发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他的思想开始逐渐从制定法律以保护环境的层面飞翔到另一个层面——用道德约束来保护环境,并最终作为首倡者高瞻远瞩地提出“生态道德教育”这一思想。

  谈到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陈寿朋教授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我参加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讨论,见证了一部部法律法规的诞生和修订。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环境立法方面成就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中央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一系列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对规范人们的生态保护行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靠法律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还亟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牢固的生态屏障。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生态环保法律建设与生态道德建设同等重要。法和德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前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后者则是内心深处的,是基础性的。如果没有深厚的道德素养为基础,再严格完备的法律执行起来也会打折扣。这就是我倡言生态道德的动因。”

  陈寿朋教授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苏联和俄罗斯,与苏联和俄罗斯文学界关系密切。他说,表现大自然之美、关心生态环境问题是苏联和俄罗斯文学界的一个优秀传统,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瓦·拉斯普京就是这个传统的杰出代表。拉斯普京是苏联和俄罗斯公认的20世纪的经典作家之一,著有《活着,可要记住》、《最后的期限》、《火灾》等作品,同时也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一位具有深刻忧患意识和道德使命感的作家,他的创作反映出作家对于当今社会整个生态系统失衡现象深深的忧虑和不安。拉斯普京故乡的贝加尔湖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因其美丽洁净而被称为“圣湖”。后来由于湖的周围建起了造纸厂等工厂,使贝加尔湖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当时正处于创作巅峰期的拉斯普京毅然放弃了写作,投身到了保护贝加尔湖的事业中,后来还花了极大精力组织了一个“保卫贝加尔湖”委员会。陈寿朋教授告诉我们,自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生态道德思想的形成,受苏联和俄罗斯同行,尤其是那位与他有不少交往的拉斯普京的影响很大。

  2001年7月,中国·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成立,在陈寿朋教授倡议下,“推广生态道德理念”、“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教育”被正式写入该促进会宗旨。

  2002年3月陈寿朋教授在人代会上正式提出:“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并建议参照国外的办法,在小学教育中加入环保与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这一提议当时就得到了与会代表和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

  为了把生态道德教育事业落在实处,早在筹划成立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之初,陈寿朋教授就会同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全国人大环资委政研室主任孙佑海等同志,共同策划生态道德教育的推广实施问题,并开始协商《生态道德教育读本》的编写出版事宜。

  2002年10月21日,由陈寿朋教授倡议并任主编的中国首部《生态道德教育读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等出席了首发式。姜春云在讲话中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优化生存环境,要调动一切力量为普及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态道德素质而努力,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他高度评价生态道德建设的意义,强调生态道德的建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陈寿朋在发言中介绍说,近几年我国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尤其是北京沙尘暴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生态道德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他说,生态危机呼唤生态建设,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个国家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生态道德的建构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他呼吁:“我们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的逐步普及,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特别是要让青少年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生态道德教育读本》首次将“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公众视野,开启了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启蒙教育的新纪元。读本一经出版,便在全国,尤其是在曾是生态重灾区的内蒙古引起强烈反响。正像一篇充满激情的报道说的:“从沟壑纵横的准格尔,到丘陵起伏的伊金霍洛……从生态多样的鄂尔多斯市,到大洋彼岸的学术交流,《生态道德教育读本》带着全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带着丰富的环保知识,在人们心中构筑着保护生态的心理防线,也传播着生态保护的科学信息。”

  时隔不久,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其中后两项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是对《生态道德教育读本》的最权威的验证。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央10号文件)中,首次正式将“生态道德”一词写入中央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与教育的高度重视,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使陈寿朋教授深受鼓舞,对自己积极倡导并实践的“绿色”事业更加充满信心,从而更加忘我地奔走在生态道德教育事业的第一线:

  ——北京,人民大会堂。由陈寿朋教授倡议,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连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团中央、国家林业局共同发起的“百年树人”杯全国生态道德教育征文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包头,阿尔丁大街南端的苗圃门前。在猎猎彩旗、声声鼓号中,我国第一个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包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正式揭牌。

  ——杭锦旗,库布齐沙漠深处。陈寿朋教授带着由他捐赠的6000册《生态道德教育读本》来到这里。杭锦旗,这个全旗1.89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70%以上被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所覆盖的地方;库布齐沙漠,这个有报道称,侵袭京津地区的沙尘暴中每四粒沙子就有一粒来自它这里的沙漠。就是在这里,陈寿朋教授把寄托着自己也寄托着当地人民改变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的教材一本本送到孩子们手里,还亲手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一棵棵承载着希望的树苗。从孩子们充满希冀憧憬的目光中,他看到生态道德的根芽在这瀚海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的心灵中萌发成长。

  ——呼和浩特,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所在地新华大街。满天星斗的高原夜晚,陈寿朋教授引领着一批志同道合者,正潜心于生态道德理论研究,组织专门课题组编写《生态文明建设论》、《生态文化建设论》。

  2005年1月,陈寿朋教授以“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人”的身份,同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等9位全国教育界杰出人士一道荣获“十大教育英才”称号,在政协礼堂登台接受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等领导同志的颁奖。这是社会与公众对他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再一次认可。

  2005年7月,第14期《求实》杂志发表了陈寿朋教授撰写的《生态道德建设浅议》。该文全面扼要地阐述了陈寿朋教授关于我国生态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陈寿朋教授多年来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潜心研究与认真实践的思想结晶,是对中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首创性见解的理论成果。

  该文指出,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实践证明,解决生态问题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还要靠道德的手段。中国生态道德建设的实质与立足点,就是人们应当如何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求,提升自己的文明水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文章从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因是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的有限性的矛盾。”在当代社会,它主要表现为发展与生态平衡、科技与生态平衡、消费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生态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发挥生态道德的调节和抑制作用,促进发展、科技、消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文章最后从方法论角度,从开展全民教育、实施规范约束和推动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的生态道德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实践主张。

  随着党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陈寿朋教授备受鼓舞,壮心不已,产生了成立一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筑国民生态保护心灵屏障为宗旨的全国性民间社团的设想。这一设想立即得到关心我国生态道德建设事业的有识之士的热烈响应,也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5月,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筹备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

  2006年6月18日,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召开第一次大会。鉴于陈寿朋教授作为首倡者为中国生态道德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被推选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首任会长。大会上,陈寿朋教授郑重宣读了促进会的宗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普及生态道德研究成果,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目的。

  陈寿朋教授和他倡导的生态道德教育事业从此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晚年孔子的自况,也是陈寿朋教授的现状的写真。

  桑榆之年的他,依然脚步匆匆地在他理想的征程上跋涉。他告诉我,作为沙尘暴治理和生态道德教育两个促进会的领导人,尽管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他依然没有中断他倾情一生的高尔基研究工作。2005年他承担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提出的《高尔基研究史》这一国家项目,同时,两个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高尔基学术史研究”和“高尔基研究”也在他领导下正进行着。

  充实宽厚的人生,容川纳海的胸怀,是陈寿朋教授的健康长寿之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何所求?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为子孙多做点好事!我欣赏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因为我们是为亿万人的利益工作的,因此我们的愉悦不是那么自私的、狭隘的愉悦。虽然我们的事业并不辉煌,但它能给亿万人民带来幸福。当我们死后,高尚的人会在我们的骨灰上洒泪。” 通过这段让人怦然心动的心灵表白,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他思想的脉络和行动的力量源泉。

  长存赤子之心,长葆童心童趣,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对大自然无比亲近,也是陈寿朋教授健康长寿之道。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那部集学者识见与诗人情怀于一体的散文集《域外情丝》中。“心沿书阶好攀登”,他喜欢书,喜欢夜深人静时坐拥书城的那种宁馨惬意的感觉;“童心常在目不斜”,他喜欢孩子,正像他自己说的,走在大街上,看到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他会情不自禁地想上前摸摸这个“冬瓜脑袋”,捏捏那个“苹果脸蛋儿”。“童话本是金种子”,他推崇童话,认为童话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是播撒爱心的金种子。“小鸟枝头亦朋友”,他喜欢自然界一切有生机的东西,出访堪培拉时,他曾连续三个早晨与住所窗台上的一只小鸟“交流问候”。在他身上有时甚至不乏充满孩子气的举动。他说,前些年作为中国人大—欧洲议会友好小组成员在国外出访,经常被误认作是日本人。他不高兴被认作是日本人,反复解释又嫌 嗦,于是他找来一枚精致的天安门像章佩戴在胸前。没想到这别出心裁的办法还真管用,以后很少有人再将他认作日本人了。

  这就是陈寿朋教授。你可以感到,在他身上,学者的儒雅,战士的坚忍,倡导者的胆识,力行者的执著,大仁与大爱,童心与童趣,一切都结合得那么完美。

  一个将德与智、知与行融和的心灵是和谐的,健康的,快乐的。

  “知者乐,仁者寿。”

上一页  [1] [2] [3] [4] [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